罗(luó)字,作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其历史可追溯至商代甲骨文。在古字形中,该字以“网”和“鸟(隹)”为构字部件,直观地描绘了捕鸟的情景。因此,罗字的本义即为“张网捕捉”,这一意义又进一步引申为搜集、招致和网罗。此外,罗还有散布的含义。在作为名词时,它指的是捕鸟的网,并引申为孔密的筛子,以及具有弧形或环状孔眼的丝纺织品。同时,罗还作为量词使用,其中一罗等于十二打,与英文中的gross相呼应。

会意字。“罗”字的甲骨文构形上部为“网”字,下部为“隹(zhuī)”字,结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用网捕鸟的场景。与捕兽、捕鱼的“网”字有所不同。后来,为了更明确地表达字义,加入了意符“糸”(读作mì,本像丝线形),演变出“羅”字。在战国文字中,“羅”字的偏旁“网”有时会被简化为“冈”。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商代甲骨文中,“网”字就已存在这种写法。
随着秦代篆文的演变,“罗”字的笔画变得圆转,书写不便,因此人们调整了偏旁“网”的形状,缩短外框,将里边的两个“ㄨ”变形为两横一竖,使“网”演变为“罒”。同时,偏旁“糸”和“隹”中的环形笔画也被改成了折线,半圆形笔画则被分解为两笔。由于“羅”字笔画较多,书写困难,元代时出现了简体字“罗”,保留了上部的“罒”偏旁,并根据草书“羅”字的写法,以“夕”代替了下部的两个偏旁。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汉字时正式将“羅”简化为“罗”。

“罗”字的本义是捕鸟的网,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如成语“天罗地网”便源于此。后来,“罗”由名词逐渐引申为动词,意为“张网捕捉”。此外,“罗”还引申为搜求、招致之意,如成语“搜罗”“门可罗雀”等。相传伏羲氏的大臣芒氏曾发明了罗,最初古人把捕鸟的网具称为“罗”,捕鱼的网具称为“网”。后来,“罗”与“网”的意义都逐渐泛化,泛指一切有形无形的网。同时,“罗”还引申出“分布”“排列”之意,如成语“星罗棋布”便源于此。
从对“罗”字的深入剖析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古代,捕鸟所使用的网是由丝织成,网上密布着许多网眼。因此,人们借用这一概念来指代质地稀疏且轻软的丝织品,诸如“罗衣”和“绫罗绸缎”等词汇便应运而生。此外,由于捕鸟的“罗”网眼细密,它也被用来比喻密孔的筛子,这种筛子在木框或竹框上张有网状物,用于使细粉末或流质通过,而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随着时间的推移,凡是形状呈弧形、环状或类似罗的事物,都被冠以“罗”字,例如罗纹、罗盘、罗锅以及罗圈儿等。
又,新罗,为东夷的一个古国名。据《唐书·东夷传》记载,新罗是弁韩的子孙,其故土在汉乐浪地。此外,“罗”也可作为姓氏,源自颛顼后裔封地于罗,今房州一带,子孙以罗为氏。再者,“罗罗”指一种兽名,见于《山海经》,描述北海有一种形似虎的兽,名为罗罗,也被称为青虎。《骈雅》中亦提及此兽,称其为罗罗。另外,“菴罗”是一种果名,据《本草》记载,它类似于梨,颜色呈黄色,形似鹅梨。值得注意的是,“罗”字在《集韵》中还有不同的发音和含义,如邻知切发音为离,以及郎佐切发音为罗,意为巡逻,其中逻或省作罗。

举报/反馈

心灵驿站

4079获赞 834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