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A GT大奖赛,这一由Stephane Ratel Organisation(SRO)精心组织的跑车系列赛,不仅得到国际汽联的认证,更被誉为“国际四大系列赛事”之一。它起初主要在欧洲举办,但近年来已成功跨越至亚洲和南美等更多大洲。尽管在2009年底,FIA GT1大奖赛的崛起使得FIA GT大奖赛的名称有所更替,但其影响力不减反增,依旧是全球超级跑车制造厂商们竞相角逐的舞台,也吸引了无数赛车爱好者的目光。

FIA GT2

FIA针对GT车型制定了不同的等级,包括顶级的GT1和Grand Touring Car,以及GT2和Series Grand Touring Car。在每个等级中,都会评选出年度车手冠军、车队冠军以及制造商冠军。这些等级都是基于量产车进行设计的,要求相应的量产车型至少达到25辆的产量下限。虽然赛车版本与街道版本差异显著,但GT1与GT2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在GT1中,更昂贵的材料、更出色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更强大的刹车系统、更宽的轮胎以及更宽松的引擎限制都被允许使用。
2006赛季,FIA引入了新的GT等级——GT3。这一等级更贴近量产车,仅允许使用极少数面向赛道的装备,如防滚笼、简化内饰和赛用油箱等。众多知名汽车品牌,如Aston Martin、Chevrolet、Dodge、Lamborghini、Ascari和Maserati等,纷纷加入FIA GT3欧洲系列赛,为GT1和GT2赛事提供有力支持。

FIA对GT车型的定义严格而明确:它们必须是敞篷或闭篷汽车,每侧车门数量不超过一个,并至少配备两个全尺寸座椅。此外,这些车型必须具备上路合法性,并经过适当改装以适应封闭赛道赛事的需求。

所有FIA GT赛事均采用耐力赛形式,要求至少完成500公里车程或三小时的比赛时间,但Spa 24小时耐力赛和Mil Mihas Brasileiras等表演性质的赛事除外。不过,自2007年起,FIA GT系列赛事的最长赛程被缩短至2小时,Spa 24小时赛事仍维持原状。

历史

FIA GT赛事源远流长,其前身是BPR环球GT系列赛。这一赛事由Jurgen Barth、Patric Peter和Stephane Ratel三位佼佼者共同创立,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跑车耐力赛发展。自1994年诞生以来,该赛事在1996年达到了巅峰,随后在1997年更名为FIA GT,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2004赛季落幕之际,FIA对赛事等级进行了重新划分,分别设立了GT1和GT2两个级别,并对GT1的技术规范进行了相应调整。这一变革引发了赛麟S7-R的强势加入,该车型不仅打破了法拉利550-GTS Maranello和玛莎拉蒂MC12在FIA GT锦标赛中的长期统治地位,更在当年的11站比赛中一举夺得3个冠军,成为该年度FIA GT锦标赛中唯一荣获分站冠军的非意大利赛车。至今,赛麟S7-R所获奖项数量仍遥遥领先于同级别车型,堪称名副其实的赛道霸主。

FIA GT锦标赛对赛麟而言,不仅仅是一段旅程,更是一次次在赛道上走线过弯、贴地飞行的辉煌之旅。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竞赛中,赛麟S7-R以其卓越的性能和稳定的发挥,屡次展现其强大的实力,成为赛道上的佼佼者。然而,赛麟的辉煌并不止于FIA GT。

举报/反馈

路上的故事

5.6万获赞 9158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