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竞争的赛道上,美国一直试图保持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军事航空领域,六代机的研发更是备受瞩目。然而,说出来可能让人难以置信,如今美国在六代机研发上迟迟无法取得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竟然与华裔科学家的缺失息息相关。
曾经,诺斯鲁普·格鲁曼、洛马、波音等美国知名军工企业里,华裔工程师和科学家可谓是人才济济。他们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才华,为美国的科研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离不开他们的贡献。可以说,在那段时间里,华裔科学家们撑起了美国科研的一片天。但如今,情况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对华裔科学家进行的政治迫害,使得他们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连至关重要的NGAD战斗机项目都难以维持下去。
其实,美国这个国家,从历史上看,就很难说有适合科研生长的“肥沃土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被誉为“美国工业之父”的塞缪尔·斯莱特,他可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而是个地道的英国人。他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带来了蒸汽机和工业纺织机,才让美国的工业发展有了起色。这就好比美国是个“科技乞丐”,从别人那里讨来了关键技术,才开启了自己的工业进程。
再看冷战时期,美国的科技迎来了一次大飞跃。但这次飞跃的背后,是二战中流亡到美国的德国科学家们的功劳。像火箭学家冯·卡门,那可是美国航天领域的“祖师爷”级人物,现在NASA的科学家们大多都是他的徒子徒孙。就连我国的钱学森,也是他的得意门生。还有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等伟大理论,为美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质能守恒公式更是为原子弹的研发奠定了基础。这些例子都表明,美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是靠“外来和尚”念的经。
到了后冷战时代,华人华裔在美国科技进步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F14的原型设计师卢鹤绅,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后,在诺格从事飞机设计工作。他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F14战斗机的诞生立下了大功,让它成为美国海军航空力量的重要标志。而著名的B2隐形轰炸机和F22隐身战机的首席科学家刘玉平,他在隐身技术等方面的杰出研究成果,让美国在军事航空领域长期保持领先优势。相比之下,美国本土的科学家数量少得可怜,从比例上看,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本土为何难以培养出足够的科学家呢?这和它的教育体制脱不了干系。美国的教育,更像是一种投资。上大学一年至少需要五万美元的学费,如果参加学校活动,花费就更多了。这些钱可不单单是用来读书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拓展人脉。学生们花了这么多钱,背负着可能高额的学贷债务,毕业后自然会考虑先从商从政,尽快回本,而不是选择收入相对不高且研究周期漫长的科研道路。所以,美国本土科研人员的匮乏,是其教育体制“结出的苦果”。
面对华裔科学家的流失,美国想出了一个“天才”主意——用印度人来填补空缺。于是,大量印度裔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涌入美国。美国甚至觉得,指望自家科学家还不如指望印度人。可现实却很骨感,印度人的科研态度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他们做事能凑合就凑合,能将就就将就,把美国原本就不怎么稳固的科研环境搅得一团糟。美国的军工企业,尤其是波音公司,深受其害,科研项目进展缓慢,问题频出。如今的美国,在科研新项目的研究上,几乎陷入了停滞状态,曾经由华裔主导研发的F22和B2,仿佛成了这个国家科技辉煌的“绝唱”。
美国,这个以移民经济、移民科技、移民政治为立国之本的国家,却做出了停止移民甚至迫害移民的蠢事。要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多或少都能搞内循环,可美国不行。当它开始对移民“下手”的时候,就如同自断经脉,离科技衰落甚至国家发展受阻的结局也不远了。美国在六代机研发上的困境,不过是其一系列错误决策下的一个缩影,未来,不知道它还会在这条“科技囧途”上闹出多少笑话,又要为自己的短视付出怎样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