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维族驯马师阿力分享沟通式驯马,强调信任与互动。他还讲述边疆养鹰传统,熬鹰建立深厚情感纽带,7年后放归自然,体现人与鹰基于合作与理解的古老契约。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我曾有幸遇见一位杰出的驯马师。他来自新疆,自幼便深爱着马匹。在跟随一位马术大师学习后,他逐渐拓展了自己的马场。

在骑乘过程中,他向我分享了驯马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传统的打压式驯马,追求效率至上。这种方式的驯马师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让马匹变得顺从,但代价是牺牲了马的真正潜力。

而他所推崇的,则是另一种沟通式的驯马方法。这种方法的训练周期往往更长,甚至可能长达数月。他强调与马匹的互动和沟通,通过建立信任和了解来引导马匹,而非单纯的强迫和惩罚。

当我们经过一条河流时,他进一步阐释了这两种方法的差异。打压式驯出的马匹,尽管平时会听从指令,但在真正面临危险时,如需要渡过河流,它们往往缺乏冒险的勇气。相比之下,沟通式驯出的马匹则不同,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冲向危险,因为它们信任主人,知道主人不会做出无意义的冒险行为。

这位驯马师所分享的,并不仅仅适用于马匹。这种沟通与信任的理念同样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论是国家与人民、父母与孩子、丈夫与妻子,还是咨询师与来访者,甚至是我们自己,都需要建立一种基于信任和沟通的深厚关系。

这位维族驯马师名叫阿力,他今天邀请我加入了一场穿越天山的野骑之旅。在中午的闲聊中,他透露出一个新的计划——养一只鹰。

“养鹰?”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阿力解释道,过去在边疆,养鹰是猎人的传统。这些鹰不仅是猎人的得力助手,还能在冬天帮助猎人猎狼。然而,现在养鹰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政府批发的合法养鹰执照非常有限,主要是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现代年轻人更倾向于玩网游,而不是跟随父辈学习养鹰。

阿力进一步讲述了养鹰的艰辛,特别是熬鹰的过程。他解释说,鹰是极具野性的动物,即使你获得了一只鹰,它也不会轻易屈服。为了赢得鹰的尊重,人和鹰之间展开了一场耐力和智慧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你需要制作一个简易的架子,让鹰站在上面。然后,你就在旁边不停地拉动架子的木棍,迫使鹰不断扑腾翅膀试图飞起。当鹰力竭倒下时,你便喂它喝水和肉食,从而建立了真正的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简单的驯服和被驯服的关系,是一种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深厚情感纽带。
在边疆的严酷环境中,猎人与鹰共同度过了无数漫长的冬季。鹰竭尽全力为猎人捕猎,而猎人则确保自己有食物时,鹰也能分享到一份。经过7年的相伴,阿力讲述了哈萨克斯坦的传统:在鹰满7岁之际,人们会带它至山上,杀一头羊以示感激。随后,必须将鹰的脚环和所有印记去除,让它重返自由的天空。

这种鹰与人之间的联系,究竟是何方神圣?熬鹰的过程虽然带有某种残酷色彩,甚至类似于一种考验,但正是人与鹰共同经历的苦难,才铸就了彼此间的深厚情感。鹰在艰难中看到了猎人的决心与诚意,进而理解到猎人作为更强大的生物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在驯鹰的过程中,哈萨克猎人深知尊重的重要性。他们与鹰建立的不是主仆关系,也不是人与宠物的关系,更非单纯的占有关系。这是一种基于合作与理解的古老契约。

对此,您又有何感想呢?

举报/反馈

微光拾趣

7624获赞 1258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