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K37防空导弹,即“山毛榉”,作为3M9 Kub库班(SA-6)中程中空面对空导弹系统的后续升级型号,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它不仅在每部战斗车所配备的导弹数量上有所增加,更在射程、射高、制导精度以及弹头威力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此外,9K37还拥有出色的互操作性,能与3M9 “库班”系统完美兼容。其出口型号被命名为“恒河”(俄语:Ганг),而在北约,它则被称作SA-11牛虢(英语:Gadfly),充分展现了其在防空领域的强大实力。

9K37防空导弹(山毛榉)代表了一套高度先进的中程防空导弹体系。该系统不仅具备多目标攻击能力、广泛的打击范围,还融入了更高的抗干扰性及火力系统的自主性。同时,其目标指示、探测和引导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至今,该升级与改进型号仍在持续服役,并屡获佳绩。我们也恰逢其会在关键时刻引进了这款改进型号。

该系统能有效应对敌方飞机和直升机等大型目标(但需注意,其并不涵盖小型无人机与穿越机等小目标),同时也能拦截诸如MGM-52“Lance”(长矛)之类的战术弹道导弹。展望未来,这款新的防空导弹系统有望逐步替代苏联军队自60年代后期服役并经过多次现代化升级的2K12“立方体”系列防空导弹系统。

2P25自行式发射装置,这一关键组件,是“立方体”防空导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С91自行式侦察和引导装置,同样作为“立方体”防空导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该系统的作战效能。然而,最初苏联国防部总炮兵局(GRAU)的构想是,通过增置新型火力和侦察设备来进一步强化“立方体”系统的战斗能力。这些新设备是为未来9K37防空导弹系统(即科研项目“山毛榉”)所研发的。自1972年1月启动开发工作以来,该项目便由位于莫斯科州茹科夫斯基市的仪器制造科学研究所(现为V.V.提霍米罗夫仪器制造科学研究所)主导,隶属于“相控阵”研究机构。到了1977年,“立方体-M4”防空导弹系统(亦即“山毛榉-1”)已投入现役,其中,“立方体”系统的标准火力和侦察设备得到了“山毛榉”系统的自走式火力装置和防空导弹的增补。

在1980年完成“山毛榉”系统的全面测试后,该系统随即被正式列装。此后,为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战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又诞生了9K37M1“山毛榉-M1”防空导弹系统,该系统于1983年列装,能够在更宽广的距离和飞行高度范围内有效打击飞机、直升机(包括悬停中的直升机)以及巡航导弹。其系统构成包括:9S470M1指挥所、9S18M1探测和目标指示站、多达六个的9A310M1自走火力装置、多达三个的9A39M1发射-装弹装置,以及必要的支援、技术维护和修理设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9S470M1指挥所不仅用于控制系统的基础战斗操作,还具备一系列高级功能,例如:能够同时接收、处理和显示来自SOC、SOU的空中情况信息,以及来自坦克(或摩托化步兵)师防空指挥所或陆军防空指挥所的六个目标信息;在手动和自动模式下灵活选择优先目标并分配给SOU;增加SOU之间可分配的工作频率数(达到32个,相比“山毛榉”系统的16个);为SOU分配责任区域;显示SOC、SOU和PZU的状态和工作信息;以及对多目标跟踪程序的稳定性和系统作战人员的综合训练提供有力支持。
指挥所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100公里范围内以及0至20公里高度之间的360度空间内,同时处理多达75个目标信息,并实时跟踪最多15个目标的轨迹。在战斗部署后,仅需3分钟即可完成准备。此外,该指挥所的战斗重量为29吨,可容纳6名乘员。

指挥中心9С470М1,拥有出色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实时跟踪并处理多个目标信息,为战斗部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高效的准备速度和强大的容纳能力,使其成为战场上的重要指挥枢纽。

9С18М1“穹顶-M1”目标探测站,专为探测和识别空中目标而设计,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实时将数据传输至指挥中心。该站配备了高性能的三坐标相干脉冲式探测与目标指示雷达,具备出色的俯仰角扫描能力,扫描范围覆盖0至+40度,同时通过天线的360度机械旋转实现方位角的精确测定。F-15E型攻击战斗机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可达10至160公里,最大探测高度更是高达25公里。在半自动模式下,雷达可同时跟踪多达6个目标,并展现出对抗主动和被动干扰的强大能力。整个系统从行军状态转换至战斗状态仅需不到5分钟的时间,而目标探测站的战斗重量为34吨,作战人员需求仅为3人。

9С18М1“穹顶-M1”目标探测站,具备卓越的空中目标探测与识别能力,其独特之处在于实时数据传输至指挥中心的功能。该站配备了高性能的三坐标相干脉冲式探测雷达与目标指示雷达,拥有出色的俯仰角扫描能力,覆盖0至+40度的扫描范围,并通过360度机械旋转天线实现方位角的精确测定。对于F-15E型攻击战斗机目标,其最大探测距离可达10至160公里,最大探测高度更是高达25公里。在半自动模式下,该雷达能同时跟踪多达6个目标,并展现出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包括对抗主动和被动干扰。整个系统从行军状态到战斗状态的转换仅需不到5分钟,而目标探测站的战斗重量为34吨,仅需3名作战人员即可操作。

芬兰军队所采用的9С18M1“穹顶-M1”目标探测站,以其卓越的空中目标探测与识别能力而闻名。该站能实时将数据传输至指挥中心,确保快速响应。而与之协同作战的9А310M1自行火力发射装置,同样不容小觑。该装置不仅可与指挥中心和目标探测站协同工作,还可自主操作,依托自身配备的探测、捕获和跟踪设备独立完成任务。其旋转平台上装有的9С35M1雷达和4枚9М38М1防空导弹发射装置,使得它能够对空中目标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并在任何方向上迅速发射导弹。此外,该雷达还能作为目标的探测、跟踪和照射站,为导弹的半主动寻的制导提供有力支持。

在自主模式下,9А310M1的目标探测距离相当可观:在高度低于100米时,其探测距离可达40公里;而在高度超过3000米后,这一距离更是提升至约70公里。对于低空攻击直升机,其最大探测距离更是达到35公里。为了实现目标的视觉跟踪,系统还配备了电视光学瞄准器。同时,发射装置还装有敌我识别系统,并与指挥中心的9С470М1连接,确保信息畅通。

9М38М1防空导弹采用常规气动布局,配备低展弦比的翼面和X型配置的翼面与舵面。导弹采用比例导航制导法的半主动寻的制导方式,确保精确打击。其前端安装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自动驾驶仪、无线电引信、战斗部等部件,共同构成了导弹的高效作战体系。导弹的起飞重量为690千克,战斗部重量为70千克,飞行速度高达850米/秒。

芬兰军队的9А310M1自行火力发射装置,配备9М38М1防空导弹,已进入战斗状态。


安装在雷达天线设备上的电视光学瞄准器,为芬兰军队的9А310M1自行火力发射装置提供了精确的瞄准能力。

该系统具备打击速度高达800米/秒的空气动力目标的能力,其打击高度范围广泛,从15米到22000米不等,同时射程也相当可观,可达3000至32000-35000米。针对“F-15E”目标的单发导弹命中率约为8至95,而对于“攻击直升机”的命中率则根据飞行模式在3至7之间波动。此外,系统还能应对“Lance”巡航导弹和ALCM导弹的威胁,命中概率为4至6。值得一提的是,“山毛榉-M1”防空导弹营具备同时攻击多达6个目标的能力,其反应时间大约为15至22秒,而部署时间仅需5分钟。
在90年代,该自行发射装置经历了重大升级,配备了新型的9M317防空导弹,并同步改进了导航和目标指示系统。尽管9M317导弹最初是为“山毛榉-M2”防空系统(出口版为“乌拉尔”)设计的,但由于开发时间的延长,它被临时用于升级现有系统。这一应用显著扩大了打击目标的区域:射程增至45000米,打击高度提升至25000米,能够应对的目标最大速度也提高至1200米/秒。同时,该系统在应对弹道目标和攻击直升机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反应时间缩短至12至15秒。

此外,该系统还具备攻击具有无线电对比度的地面和水面目标的能力,例如停放的轰炸机、导弹快艇或驱逐舰等。其攻击距离分别为3至18公里和25公里。另外,该系统仍保留了使用9M38和9M38M1导弹的能力。经过这些改进的系统被命名为“山毛榉-M1-2”,并由总设计师伊夫根尼·皮金于1998年领衔列装俄罗斯军队。
“山毛榉-M1-2”防空导弹系统,配备9M317防空导弹,采用9A310M1-2自行发射装置。
9M38M1与9M317防空导弹并排展示。

在“爱国者”公园的1号展区,我们得以一睹“山毛榉-M1-2”防空导弹系统的自行发射装置(СОУ)的风采。这台装置最初以战斗状态亮相,后经调整为行军状态,并“少装”了一枚导弹(原本配备四枚)。尽管如此,该设备依旧保持良好状态,在露天环境下历经近十年的风霜。



9A39M1运载和发射装置设计精巧,能同时携带八枚9M38M1/9M317防空导弹,其中四枚直接安装在发射装置上,而另外四枚则通过运输支架进行搭载。该装置不仅功能全面,还具备多项实用特性:

能够高效地向系统装填导弹,装填过程仅需12分钟,且支持自装填功能,无论是从运输车还是地面装填均可轻松应对。
依据系统目标指示,进行导弹的预发射准备和实际发射操作。
实时监测导弹状态,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在装填导弹时,专用的起重设备——吊臂式起重机将发挥关键作用,确保装填过程的安全与高效。

“山毛榉-M1”防空导弹系统的核心战斗设备元件,即其数字计算机,采用了高性能的“Argon-15A”型号。这一关键组件为系统的精准作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山毛榉-M1”防空导弹系统不仅配备了高性能的数字计算机,还拥有诸多先进的战斗设备。它基于履带式自行底盘GM-567,车身覆盖防弹装甲,提供额外的保护。系统内还配备了集体防护系统、灭火设备、空调等设施,确保作战时的舒适与安全。此外,昼夜观察设备、导航和地形定位设备以及多种类型的通信装置一应俱全,助力系统在各种环境下精准作战。动力舱内,一台710马力的多燃料柴油发动机提供强劲动力,配合冷却和空气净化系统、液力机械传动装置,以及辅助燃气涡轮发电机,确保系统持续稳定运行。行走装置方面,独立的扭杆悬挂系统和锁止机构为系统提供卓越的稳定性,每侧六个橡胶包覆的双轮缘支撑滚轮和三个支撑滚轮,以及全金属的导向轮和带有可拆卸齿圈的主动轮,共同构成强大的驱动系统。履带采用连续的RMSh设计,并配备液压张紧装置,确保在各种地形条件下都能稳定行驶。公路上,该系统的最大行驶速度可达65公里/小时,续航里程更是达到500公里,为作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早期版本的支撑滚轮设计。


出口版的防空导弹系统被称为“甘格”(Ганг),但遗憾的是,这款系统并未激发中东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1997年,为了清偿苏联时期的国家债务,三套“山毛榉-M1”防空导弹系统(包含18辆自走式发射装置、发射-装填装置,以及3个指挥所和目标探测站)被运往芬兰。此外,“山毛榉-M1-2”防空导弹系统也成功出口至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塞浦路斯和埃及等国家。

这款防空导弹系统在历经多次改进后,性能愈发强大。2008年,“山毛榉-M2”防空导弹系统投入使用,而到了2016年,“山毛榉-M3”防空导弹系统更是崭新亮相,其出口版被命名为“维京”。在这些改进中,系统引入了先进的相控阵天线雷达,优化了元件基础,具备了多目标攻击能力,并配备了新型导弹和侦察、目标指示设备,从而显著提升了作战效能。

“山毛榉-M2”防空导弹系统配备了9A317自走式发射装置,这一设计进一步增强了其作战能力。

“山毛榉-M2”防空导弹系统配备了先进的照射和引导雷达,这一关键组件的提升,显著增强了其探测和跟踪目标的能力。

“维京”防空导弹系统搭载了9A316МЭ发射装置,这一配置使其在防空领域更显实力。

“维京”防空导弹系统还配备了9C38Э目标探测站,这一先进设备进一步增强了其探测与追踪能力。



参考文献:S.I. 彼得霍夫与I.V. 舍斯托夫合著的《俄罗斯陆军防空装备和技术的发展史》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维京”防空导弹系统及其配备的9C38Э目标探测站的宝贵资料。

举报/反馈

AA李哥

5609获赞 1210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