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腊八节,关中地区吃腊八面,寓意红火丰收。家家户户砸核桃、剥栗子准备豆子水,母亲做面,加入红枣等材料煮沸,擀好面后丢入锅中煮开。腊八面多做祈福年年有余,是家的呼唤,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收的希冀。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熟悉的歌谣温暖了寒冬的清晨。

进入腊月,年味越来越浓了。一岁之末为“腊”,意为新旧交替,辞旧迎新。腊月初八,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这一天,一碗浓香甜糯的腊八粥会温暖千家万户人们的心窝,而在关中东部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面”。不光是大人、小孩吃,还要给家里的猪羊、鸡鸭、猫狗喂一些,有句俗语“腊八面,鸡狗都吃遍”,并且还需用筷子在树上涂抹些,一是图吉利,二是祈求来年能够大丰收。

关中地区盛产小麦,所以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面”的习俗。腊八节前一天,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砸核桃、剥栗子、捡豆子。吃罢晚饭,母亲将挑拣好的豇豆、红豆、黑豆、绿豆、黄豆、花生豆等各类豆子淘洗干净,然后倒入盛有一瓢水的大铁锅中,文火慢煮。水微开便用勺子搅拌,再加入凉水,如此反复几次,约四十分钟后,加入少许碱面,用勺子搅拌均匀,继续煮沸二十分钟,再将煮好的豆子水,倒入准备好的瓦盆中,晾置一宿。这样,既避免了煮豆水被污染,又可以使其变得更红,因为红代表喜庆,寓意红红火火,所以豆子越红越好。

既然是腊八面,当然面是主角,母亲做面那是一把好手。腊八当天,天蒙蒙亮时,大人便起身,女的忙做饭,男的忙劈柴。母亲先从瓮里舀一瓢白面,倒在一个瓷盆中,兑一碗温水,倒在面粉中,调成絮状,和成一团,反复揉均匀,这样面团光滑、细腻。然后用湿抹布盖起来,饧一小时左右,不仅增加面的筋度,并且擀面时更能把握力度。接着,把瓦盆中晾好的豆子水倒入铁锅,加入红枣、莲子、核桃、板栗、瓜子仁等材料,让其经过烟熏火燎,慢慢煮沸,酝酿香甜。面饧好后,将面团放置在案板中央,拿起擀面杖有节奏地开始擀面。随着母亲双手的节奏,擀面杖前进后退,不到十分钟一张薄厚均匀的面饼便擀好了,母亲再撒上些玉米面粉,将面饼卷在擀面杖上,用菜刀将面饼“犁开”,再切成一指长的“喇叭状”短面条,如此,“腊八面”就做好了。南方人,用一碗“腊八粥”让江南小调返青,咱关中人,就用一大老碗“腊八面”,丈量生活的长短宽窄。

待各种材料散发出浓浓的甜香,再将精心挑选的葡萄干加入锅中,不断用勺子搅拌。等锅子沸腾后,将火烧旺,把做好的面条丢到锅里煮开,用筷子稍稍搅拌,以防面条粘连,三五分钟后,香喷喷的“腊八面”就做好了,面条色泽光润,入味香甜。安心在家里吃上一碗热腾腾、甜丝丝的“腊八面”,在寒冬腊月,感觉无比温暖、幸福。“腊八面”一般会多做一些,剩余的要吃好几天,祈福年年有余。

童年时期,大冬天里最盼望的就是这“腊八面”了,因为它的原料甚多,很多都是我们乡下孩子平日几乎吃不到的东西,再配上母亲入冬腌制的雪里蕻和酸白菜,一口面,一口菜,寒冷的冬季,任暖意在周边蔓延,只剩下唇齿间留存的香甜。

“腊八面”是家对远在他乡游子呼唤。这“腊八面”,一根就是一张车票,让还未回家过年的游子返乡;这“腊八面”,一条就是一根火柴,让红灯笼睁开冬眠的眼睛。又是一年腊八节,怀念着端着母亲做的“腊八面”,靠在向阳的墙根下,边上横卧着我家的老黄狗,围着几只觅食的鸡,呼啦啦地喝着烫嘴的“腊八面”的美好时光。

腊八节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传统节日,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代表了人们对丰收的希冀。在腊八节,不管是一碗“腊八面”,还是一碗“腊八粥”,都蕴含着浓浓的香甜与家的温暖。

作者:周换丽

来源:“学习强国”韩城融媒号编辑部

举报/反馈

秦闻网

3087获赞 1174粉丝
陕西秦闻网官方账号 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交流资讯平台
陕西秦闻网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