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玉 祁占勇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新质生产力概念应运而生。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对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也包括对科技的创造性转化,具备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符合当前新发展理念。从哲学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能够引发高等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系统性变革,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创新驱动作用。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将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更多动力,高等教育应从教学理念、学科设置、科研建设三个层面展开系统性变革与创新。
创新教学理念
引领高等教育模式变革
理念是变革的先导,在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下,教育理念也将产生颠覆性的重构。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终身教育、开放发展、绿色教育五大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即认清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最终目标是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相统一,即学生不仅要具备足够的现代技术能力,更能够明确使命、担当责任;创新教育理念,要求高等教育应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环境与制度条件,例如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课程中、将创新能力纳入教学评价体系等;终身教育理念则要求学生始终处于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的状态,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技变化,高等教育应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激发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意识;开放发展理念则要求高等教育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合理吸收国际优秀教育培养经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绿色教育理念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应通过制定发展规划、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师资建设等路径,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更反映着一定的时代诉求。高等教育在未来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审时度势,立足于时代前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优化学科设置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学科设置可看作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科设置不仅要适应当前科技突破、产业转型趋势,更要时刻面向未来,关注国家的重大需求。在优化学科设置前,高等教育应先厘清对学科的认知,避免将新质学科与新兴理工学科混为一谈,从服务经济发展角度布局,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学科集群建设、特色化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工作原则之一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高等教育应立足国家学科布局宏观指导,根据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增设一批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交叉学科是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诞生的学科概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路径,高等教育应在提高基础学科资源投入的同时,加快培育交叉学科的生长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才不断提高转换科技成果的能力,高等教育应推动学科集群建设,强调技术与知识以集群的方式融入产业应用领域。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持续增强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应致力于特色化学科建设。不同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优势专业、历史发展等有重点地进行学科设置,使人才既能适应产业需求,又避免供需结构性失衡。
强化科研建设
推动高等教育前沿发展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一般而言,新质生产力涉及的产业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为适应行业产业新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应得以提高。近十年来,高等教育重大科研成果持续涌现,对国家战略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等教育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加强基础研究、聚焦颠覆性科技创新、推进产教融合等方式继续强化科研建设。其中,基础研究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石。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正在普遍强化基础科研的战略部署,我国的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对此,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应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优势学科,推进以战略为导向的科技基础研究,强化基础理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优化当前科研环境。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更需前沿技术的颠覆式、突破式创新。对此,高等教育应优化科研战略布局,统筹当前优势科研资源,通过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打造高水平科技突破策源地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应注重人才培养与现实产业的接轨,可联合企业、政府等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改革原有的办学模式和体制,为新质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支持。
生产力的发展本质是人们在开展活动时应用能力的结果,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则意味着人们开展社会活动进入了全新时代。与依靠投入资源获得发展的传统生产力相区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是关键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依托于绿色化、数智化的社会产业形态发展。基于此,为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脚步,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主要渠道,理应在遵循新质生产力未来性、融合性、创新性等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变革。
〔作者:张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青岛科技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祁占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
《青海日报》(2024年12月27日 第11版:理论特刊)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举报/反馈

青海日报

29.5万获赞 8.9万粉丝
权威、分享、记录时代,青海日报官方百家号
青海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