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早期干预一病区 张红
前两天,遇到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复诊的小A,小A妈妈提出了一个疑问:小A总想找小B(曾经与小A一起住院的病友)交流,但我们做父母的担心两个人在一起,负能量太多,所以不想让他去交这样的朋友,不知道这样对不对?
在病房里,我们会发现在青少年患者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有个共性特点:没有自己的玩伴,不擅长于建立亲密关系。 同样,在病房里,青少年患者还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在这里玩到一起,经过一段共同的住院生活,他们很容易成为朋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患者,他们渴望找到自己的同伴,渴望有属于自己的群体。这就是“同辈支持”的力量。这里的“同辈支持”可以理解为:年龄相仿,经历相似,身份地位相同的个体之间产生的一种平等给予帮助和支持的行为。 进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与父母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对父母不再言听计从,同辈和同龄人取代了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原有地位,他们更愿意向同龄人敞开心扉,与同伴们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愿意向同伴寻求意见和帮助。
青少年间的同伴支持 能让青少年们感到陪伴,亲密感和支持感,这些积极正面的情感会使年轻人的的身心更加健康。同辈支持也能使焦虑抑郁症状减轻,他们有相似的经历,很容易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倾诉,互相接纳,这本身就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
在病房里一天,小C突然情绪崩溃,大哭无论我们怎么样安抚都无济于事;这时,与她有相似经历的小D跑过来,大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可以这样哭?!我好多年都哭不出来啦!小C听后破涕为笑。
小C和小D,年龄相仿,都有重度抑郁的症状,多次自伤自杀。他们在这简短的一哭一问中就已经找到了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同辈了,在不知觉间就彼此产生了支持和帮助。 在病房,我们也看到了有很多的青少年,孤僻,封闭自己,不愿与外界交流,也不善于建立人际关系。
在病房里,我们会开展各种团体治疗活动和工娱疗活动,给青少年群体创造一些互相交流的机会,通过有这些意义的活动动,引导青少年学习如何去与人接触交往,如何去寻求同伴支持,如何去建立人际关系。
现在是网络异常发达的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无异于给我们“画地为牢”。我们只需要待在自己的小空间就可以在网上交流,不需要见面;我们可以在网上解决所有的生活所需,不需要与人接触。这种生活方式也让我们的青少年更加孤独。
如果我们能有幸成为“同辈”,就让我们彼此“支持”吧!
举报/反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2089获赞 912粉丝
医治创伤,抚慰心灵。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精神病医院武汉市药物依赖治疗中心)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