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计划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那么,为何要建设如此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怎么才能建好管好呢?

俗话说,田好一半谷,地好一半福。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普通农田建为高标准农田后,亩均节水、节肥、节药率在10%以上,粮食产能平均能够提高10%-20%,亩均节本增效在500元左右。

那如何才能建好、管好、用好这些高标准农田呢?一方面,资金保障是重要支撑。今年,中央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2000元以上,同时取消地方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另一方面,高效管理和保护也得跟上,只有建管并重,才能让高标准农田真正“高”起来。
比如,今年甘肃正式颁布施行《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首部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同时超额完成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近20万亩,这也是连续5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再比如,安徽创新探索出4种高标准农田管护模式。截至9月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35万亩,占全省 “三调” 耕地面积的7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千亿斤江淮粮仓夯实了基础。
近年来,在法规保障、管护模式创新、财政补助提升等多方共同带动下,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不断提升,为我国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根基。这就是咱们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数说“三农⬇️往期回顾⬇️

进出口额半年破百亿,四川农产品“买全球卖全球”
农村网民超3亿人,给乡村带来了哪些新改变?
460万公里农村公路,助力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
“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踏实啦!
农业科技创新的硬核突破有哪些?
粮食产量1.4万亿斤背后的秘密

监制:王岩 编辑:刘婉茹

图片图片
举报/反馈

农民日报

2159万获赞 37.2万粉丝
最权威的三农资讯就在这里
农民日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