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秦朝军事晋升制度让平民通过军功获晋升,军队职位层级清晰。各朝代军队组织有变,但严明军纪为胜战关键,如岳家军、戚家军以纪律严明著称。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宁愿成为领军的将领,也不愿做个文弱的书生。——出自《杨盈川集·从军行》

在崇尚武力而轻视文才的时代,大多数平民更愿意成为军队中地位较低的百夫长,冲锋陷阵,保家卫国,也不愿做一名只会玩弄文字的文人。

在古代军队体系中,百夫长是一种重要的军衔,其字面含义是指负责指挥一百名士兵的军官。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感到困惑:一个普通平民怎么可能成为军营中的百夫长呢?

实际上,在秦朝时代,商鞅在实施改革的同时,还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特的军事晋升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受益群体是普通平民。

制度明确指出,不论背景如何,不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农民渔夫的孩子,一旦参军,都将拥有均等的晋升机会。

晋升依据主要看在战场上的表现和所建立的战功,根据功绩来决定奖励,并据此提升职位。

这一制度为众多普通民众开辟了道路,不少出身低微的成年男性选择参军,一方面能够保卫国家,另一方面也有机会通过军功获得显赫地位和财富。

历史上,军队中的军官职位层级相对固定,主要分为几个等级:伍长、什长和百夫长。这些职位具体代表什么?各自又管理多少士兵呢?

伍长通常负责指挥一小队士兵,人数大约在五到十人之间。什长则管理一个较大的小组,手下约有十到二十名士兵。而百夫长则是更高一级的军官,负责指挥一百名左右的士兵。这些职位的设置确保了军队内部的组织结构清晰,指挥系统高效运作。

最低级的官阶

在秦朝,可以说是一个“全民从军”的时代。那时,普通家庭的男性成员达到一定年龄后,通常都会在当地加入军队。由于入伍人数庞大,所有成年男性被统称为“士伍”。

政府通常依据士兵的住所,将其编入邻近的行政区划,日常的训练与监管工作则交由地方的军事官员负责。

若爆发冲突需增派军力,地方上的郡尉及县尉将率领队伍投入战斗,对士兵们来说,郡尉即为他们的直接指挥官。

在战场上,人数众多时容易产生混乱,这时就需要朝廷指派将领来进行即时的战斗编组,这样才能有效指挥和管理。

在最高指挥官的领导下,通常会设置几位将领,每位将领负责指挥一个特定的战斗单位。这些单位依据特定区域进行编组,整体被称为“部队”。

一支队伍大约由1000名成员组成,内部有着明确的层级划分,包括伍长、什长、百夫长和普通战士。

拥有以“长”为前缀的职位通常代表他们是管理者,具备一定的决策权。这些角色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他们所负责的团队规模和权力范围各不相同。

“伍长”是最基层的军职,从名称上看,似乎负责管理五个人,但实际情况是,他直接管辖的只有四人。这五人中包括“伍长”本人在内,总共五个人组成一个基本单位。

“什首”相较于“伍首”拥有更高的权限,负责管理更多的人数。具体来说,两个“伍”构成一个“什”,而“什首”并不计入这十个成员之中。

以戚继光的步兵营为例,每个小队由12人组成,其中10人分为两组,每组包括4名普通士兵和1名“伍长”。剩余的2人则分别是“什长”和火器手。

成为百夫长的条件

依据“伍长”和“什长”的职责范围进行推断,可以理解为“百夫长”能够负责监管十位“什长”。

一位“小队长”通常负责至少10名士兵,因此10位“小队长”手下共有100名士兵。若再加上“百人队长”直接管辖的10名士兵,总数达到110人。如果算上支援人员,总人数则为120人。

然而,通常情况下,“百夫长”不会直接将任务分配给“伍长”或其他普通士兵,而是会将指令直接传达给“什长”。

换句话说,他仅与“什长”沟通,而“什长”如何将任务分配给“伍长”,他并不直接参与。

依次向上,还有“千人长”和“万人长”。其中,“千人长”负责监管十位“百人长”,而“万人长”则监管十位“千人长”。

不论管理多少人员,从“小组长”做起,最高管理者直接管辖的人数应控制在10人以内,通过逐级分配职责,可以提升管理效能。

军事晋升体系虽不设家庭背景门槛,但要获得提升,仍需满足特定要求,比如立下战功。

在同等军事贡献的前提下,部队自然倾向于选拔更优秀的士兵。例如,具备读写技能、得到上级推荐或受过更高教育的人员,都会在晋升中占据有利地位。

在军旅生涯中, 若要追求更高的职位, 持续增强个人实力是必不可少的。唯有不断提升自我, 才能确保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 从而攀登至更高的位置。

军职的发展与演变

随着朝代的更迭,军事晋升体系和官职等级也会相应调整。例如,在秦朝商鞅实施改革之前,军队中存在“两”、“卒”和“旅”等编制单位。

五个“伍”等于一个“两”,一个“两”代表25个人。四个“两”构成一个“卒”,一个“卒”有100个人。五个“卒”组成一个“旅”,一个“旅”则有500个人。

在两晋至南北朝期间,一个小组通常由大约200名成员组成,该小组的领导者被称为“队首”。多个这样的小组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单位,称为“幢”,其负责人则被称作“幢首”。

当三个单位合并时,便组成了一支军队,这支军队通常拥有约3000名士兵。再往上,则没有固定编制,朝廷会根据需要临时指派都督进行管理。

在隋唐时代,“伍”这一编制被废除,最低级别的军事单位变为“火”,每个“火”由10人组成,而5个“火”构成一个队伍,每个队伍设有一名“火长”负责管理。

进一步组织结构中,两支队伍构成一个旅,两个旅则形成一个团。大约4到6个团会组成一个折冲府,该府的人数通常在800至1200之间。折冲府的最高指挥官称为折冲都尉。

在五代十国时期,军事组织结构有所调整,每100人构成一个单位,称为“都”,其负责人被称为“都头”。五个“都”可以合并成一个更大的单位,即“营”,由一位名为“指挥”的官员统领。

再往上,五个营组成一支军队,这支军队通常拥有约2500名士兵,其最高指挥官被称为“都虞候”或“军主”。

在宋朝和明朝期间,军事组织结构经历了多次调整。然而,尽管各时期部队人数和指挥官职位有所变动,但从总体上看,其基本框架保持不变。

结语

“当年唯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缺乏严格纪律的军队,就像散落的沙粒,即使人数众多,战场上也只能走向失败。

要维持长久的胜利,团队必须拥有严格的规则和秩序。坚如磐石的纪律是军队战胜对手的关键所在。

各个朝代的军队在组织结构上有所变化,但对严格军纪的要求始终如一。历史上著名的岳家军和戚家军,都是以纪律严明著称的部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屡战屡胜。

举报/反馈

永小看史

5678获赞 847粉丝
还没有任何签名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