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河内郡地处太行山与黄河间,自先秦为政治中心,战国至魏晋政区演变与郡县制同步,研究其可了解豫西北政区演变,为现代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借鉴,秦置河内郡存争议,学界对其研究成果丰硕。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河内郡地处太行山与黄河下游河道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地理环境优越,主要包含今河南省济源、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部分区域,自先秦时期河内就是国家政治中心地带,《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河内战略地位重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郡县制作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起源,自春秋时期开始萌生,经过战国时期演进, 秦统一后开始在全国推行,至两汉时期演变后已经逐渐完。

严耕望先生总结郡县制的演变规律为“萌生于春秋、演进于战国,完成于秦代,至两汉为郡县制度之鼎盛时代。”战国至魏晋时期河内郡政区的演变与郡县制演变同步,春秋时期河内地区为晋国的南阳地,晋国在此始置县。

战国中期魏国通过易地后获得河内大片区域始置河内郡,河内郡政区初具雏形,秦在魏国河内郡的基础上置河内郡,秦统一后河内郡政区已基本成型,西汉前期郡国并行制度下河内郡政区变动剧烈,西汉中期在汉廷解决诸侯王国问题后。

河内郡政区向南内缩后趋于稳定,至东汉末年之前,河内郡政区一直保持不变,曹魏时期河内郡开始分置,千里之郡的幅员缩小,西晋时期,河内郡北部析置出汲郡,此后汲郡成为常设郡。研究战国至魏晋时期河内郡政区的演变。

可以从河内郡政区的演变过程中完整再现郡县制度演变的过程。随着近年来出土文献的增多,如相家巷封泥、张家山汉简、岳麓秦简等为河内郡政区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本文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为基础,结合学界现有的成果。

以战国至魏晋时期的河内郡为研究对象,剖析河内郡政区演变过程,对边界、属县、郡治的变迁等展开针对性研究,理清河内郡政区变迁的过程。河内郡所在济源、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地,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实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研究战国至魏晋时期河内郡政区演变,可以了解豫西北各地政区的演变规律,为政区的演变调整供借鉴,使之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如近年来不断有呼吁将鹤壁市与安阳市合二为一的讨论。

从河南省行政区划地图中可以看出,鹤壁市将安阳市切分为两块,不利于区域间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河内地区的行政区划演变,可以为未来的合理布局提供借鉴意义。

研究综述

中关于河内郡沿革记载“河内郡”作为郡级政区通名最早出现在《史记·高祖本纪》中, 记载为汉高祖置郡, 之后《汉书》、《后汉书》以及正史地理志都沿袭河内郡为汉郡的观点。南朝时期裴骃《史记集解》首次记载秦始皇三十六郡。

《晋书·地理志》(以下简称为《晋志》)增置秦一代置郡有四十,后世修史都沿用此种观点,河内郡也并未在其中,文献中最初关于河内郡的记载是置于西汉初年。隋改郡为州,河内郡建制被撤销。

在《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为《汉志》)河内郡地域上改置怀州、卫州,明清时改为怀庆府、卫辉府,唐代后,历代地理类书在叙述建制沿革时,往往上溯先秦秦汉。唐代杜佑《通典·州郡》记载怀州之地在秦属三川郡,卫州之地在秦时属东郡、三川二郡。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怀州在秦属三川、 河东二郡地,卫州之地属河东郡。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欧阳忞《舆地广记》、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大明一统志》中也都延续杜佑。

李吉甫的观点也都认为河内郡地在秦属三川郡、河东郡或东郡,值得注意的是胡三省注《资治通鉴》首次提出战国时期魏国置河内郡,在秦时属河东郡。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认为怀庆府、卫辉府在秦是属河东郡地。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认为怀庆、卫辉二府地在秦时属三川郡。自唐至清,历代修地理类书,主流观点认为河内郡地在秦属三川郡、河东郡,其中认同属三川郡的观点较多。清代乾嘉考据学者对前代沿革地理做了全面考证。

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中否定了胡三省魏国始置河内郡说,论证河内郡在秦应属河东郡,之后学者也多认同在秦属河东郡。姚鼐在《复谈孝廉书》中首次提出秦置河内郡,打破了传统河内郡为汉郡的观点,毛岳生《秦三十六郡》中也认同秦一代置有河内郡。

虽秦置河内郡说并未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但此观点为后世河内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清代学者也对三国政区进行研究,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中考证河内郡领县十,并析置朝歌郡领县六, 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证》考证曹魏政权不同时期的河内郡属县变迁,大致复原了三国时期河内郡政区,其中讨论曹魏时期河内郡析置情况是研究朝歌郡、野王郡的重要资料。

今人论著

中河内郡的研究成果明清之后关于河内郡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以下依据时间分为先秦、秦、 两汉、魏晋四个部分,梳理学界的研究成果。1、先秦时期河内地区的研究成果河内地区在商周时期是苏国封地。

梁晓景《苏国史迹考略》考证苏国发展历史涉及苏国地望,根据杨伯峻所注苏忿生十二邑,复原苏国疆域。在此基础上陈隆文《古苏国地望及其疆域问题》结合传世文献和考古遗存,详细详考证苏国地望及疆域。

跨今修武、武陟、焦作市、温县、沁阳、孟州、济源等地。春秋时期河内地区是晋国南阳地区,关于晋国南阳研究成果较多。陈伟的《晋南阳考》梳理晋国南阳拓展过程,以及战国时期韩赵魏对南阳的争夺和秦国对南阳的占领。

晋南阳的大致范围为今济源、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范围。韩虎泰《春秋时期晋国疆域变迁考》考证晋国春秋时期的疆域变迁,梳理晋国南部疆域其中涉及了南阳地区在晋国不同时期的变迁。

蒋波《春秋时期三处‘南阳地’简考》考证出春秋时期记载的三处南阳,晋国南阳、齐国南阳、楚国南阳所指的不同区域。周书灿《东周、秦汉南阳并非一地》、《战国南阳地名考辩—兼论秦南阳郡之建置》主要说明秦攻魏、韩所据南阳地约为秦汉河内郡所辖地区。

与秦所置的南阳郡所辖地无关。莫凡《春秋霸政时代中的晋国南阳地略述》从南阳所据的锁钥位置分析了南阳在晋国崛起和称霸过程中的作用。李晓杰《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中梳理了魏国东部区域疆域北境。

详细罗列了韩、赵、 魏、 秦在此地区所占城邑的时间线,并也提出魏国河东与河东两大区域之间沟通道路的思考。崔建华《先秦两汉‘河内’地域称谓的演变》探讨“河内”地域内涵的延伸, 春秋中期后晋人“意识形态”中河内逐渐东移。

至秦汉之际演变为狭义的河内郡范围。学者也多以考古材料中研究考证战国魏国置县,其中有关涉及河内地区魏国置县文章有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国别和年代的相关问题》、吴良宝《战国文字所见三晋辑考》。

后晓荣《战国兵器铭文所见魏国置县考》、周翔《战国兵器铭文分域编年研究》等多篇文章。此外,赵炳清师在《河南行政区划史》中提出在战国时魏国已设立河内郡,在秦昭襄王时被兼并到秦国版图。

秦河内郡研究成果王国维《秦郡考》中考证秦一代有四十八郡,秦郡中未有河内郡。钱穆先生则是否定姚鼐秦置河内郡之说。史念海先生在《秦县考》考证了近三百多个秦县,其中包括河内地区的怀、汲、 武德、山阳、河雍等十二个秦县。

谭其骧先生在《秦郡界址考》、《秦郡新考》认为秦置河内郡,于秦始皇三十六郡中属河东郡,后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后从河东郡中析置出来的,郡界北界至安阳,西部以豫晋交界处交界,南以黄河与三川郡为界。

劳榦《秦郡的建置及其与汉郡之比较》认为河内郡置于秦昭襄王时期,首次提出河内郡属秦始皇三十六郡之一,秦河内郡的幅员大约为西汉河内郡和魏郡的幅员。马非百的《秦史集》详细论证秦有河内郡立郡应在秦昭襄王时,并考证秦河内郡有十二县。

辛德勇在《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中提出河内郡设置在秦始皇统一之前,但维护裴骃的秦郡之说,河内郡于秦三十六郡并入河东郡,也提出河内郡与三川合并为一郡似乎更合乎地势。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认为河内郡不存在于秦统一之前。

是秦始皇统一之后从河东郡中分置出来,考证出秦河内郡中所属十九个县。何慕在《秦代政区研究》中同样认为河内郡为秦郡,但置郡时间未详,北界到达漳水流域。《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以下简称为《秦汉卷》)中采纳马非百的观点认可河内郡在秦昭襄王已设,秦河内郡北界漳水,南抵黄河。

东抵今安阳、滑县,并根据西汉初年河内郡有邺、馆陶,东北界有可能到达今河北广县和馆陶县。因《史记》、《汉书》中未有秦河内郡,裴骃注秦始皇三十六河内郡也未在其列,秦有河内郡已逐渐被诸家学者认同,关于秦河内郡的研究争议。

主要在于河内郡属秦始皇三十六郡还是秦一代置郡。两汉河内郡研究成果赵志强《秦汉地理丛考》的考证楚汉之际河内郡的设置,项羽分封诸侯时,殷国旋即从西魏国析置而出,之后殷国改置为河内郡。

周振鹤先生《西汉政区地理》认为河内郡汉初至汉末无变化,并未纳入讨论范围。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以侯国为主线,复原不同西汉不同的侯国概况,考察西汉不同时间段河内郡的侯国分布,并指出景帝中三年(前147),河内郡北界退缩至隆虑、朝歌以北。

举报/反馈

关于你

1920获赞 424粉丝
还没有任何签名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