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兴起——合村并镇的“再启动”。这一举措犹如一阵春风,吹向那些逐渐失去往日生机的村落,带来新的希望与机遇。
在偏远的山区角落,李大爷所在的小村庄,人口凋零,只剩下寥寥数十人。曾经热闹的街巷如今变得冷冷清清,许多房屋因无人居住而破败不堪。“听说咱们村要合村并镇了,以后的日子不知道会咋样。”李大爷望着村里那口古老的石井,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一丝担忧。他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村里的年轻人也都纷纷离去,只剩下像他这样的老人还坚守着这片故土。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追寻更好的发展机会,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发严重。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众多行政村中,相当比例的村庄人口锐减,大量农房闲置废弃,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种现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公共资源的配置面临困境。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各地政府积极行动,合村并镇政策应运而生。
此次合村并镇有着明确的规划方向。优先整合的五类村庄成为重点关注对象。那些“空心村”,如同被岁月侵蚀的躯壳,急需注入新的活力;自然灾害频发区村庄,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合村并镇能为村民提供更安全的居住环境;生态敏感区村庄,通过整合可以更好地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贫困人口集中村庄,借助集中资源与力量,有望实现整体脱贫致富;基础设施落后的偏远村庄,则能在合并后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便利。这五类村庄的优先规划,体现了政策的精准性与针对性,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中的诸多难题。
其中,“一平换一平”的补偿原则成为众多农民关注的焦点。在广西的一些试点地区,农民们惊喜地发现,自家破旧的瓦房能够按照相同面积置换崭新的楼房。而且,对于一些附属建筑,如简易的储物间等,也给予了合理的补偿。这一举措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顾虑,让他们看到了合村并镇的诚意。安徽某地更是推出了“房屋 + 土地”综合补偿模式,农民不仅能置换房屋,还能根据自家土地面积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土地入股分红权益,进一步保障了农民的长远利益。
“规模化”无疑是这次改革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以湖北为例,规划打造多个 3000 人规模的大村,按照现代化社区的标准进行建设与管理。大村的形成有利于公共资源的集中配置,学校可以建设得更加完善,配备优质的师资力量;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升级,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文化娱乐设施也能更加丰富多样,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在湖南的试点大村,新建的社区服务中心里,图书馆、健身房、电影院等一应俱全,村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质的飞跃。
当然,合村并镇并非一帆风顺。在贵州的一些山区,部分村民担心合村后距离自家的耕地太远,耕种不便,毕竟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还有些村民对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宅有着深厚的情感,不舍得离开。面对这些问题,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村民家中,耐心讲解合村并镇后的规划与保障措施,为村民们答疑解惑。同时,为了解决种地距离远的问题,专门规划了农机集中服务站,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还修建了便捷的田间道路,确保村民能够顺利往返于住所与耕地之间。
对于农民来说,如何在合村并镇过程中保障自身权益是关键。首先,要确保自家房屋的产权清晰,及时修缮维护,避免因房屋破损而影响补偿权益。其次,要积极参与到集体资产的清查与核算中,关注集体资产权益的分配与保障机制,比如参与制定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方案,领取股权证书等,确保在新的集体经济发展中能够共享成果。再者,详细了解新社区的配套设施规划,从水电气供应到垃圾处理设施,从农产品交易场所到养老服务中心,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未来的生活质量。
最后的话
合村并镇只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而不是终点。它为农村发展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重中之重。通过整合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培育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让农村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
在这场合村并镇的大潮中,每一个村庄都在经历着蜕变,每一位农民都在期待着新生。政府、社会与农民携手共进,定能书写出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让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