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因郑州为中原交通枢纽、经济中心,利于全省发展。中共中央与毛主席考虑历史和现实因素后同意迁址,郑州借助铁路优势崛起。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在大部分老河南人的印象里,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省省会并不是在郑州,而是古都开封。

直到1954年,河南省会才由开封变为了郑州。

这是一段独属于当地人的往事回忆,但其中却隐含了中共中央与毛泽东主席对于国家大事、地方发展的敏锐把控。

那当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西迁至郑州,这背后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1952年8月,河南省政府在省第十三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十次联席会议上,提出了省会迁址报告。

报告中明确指出: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位置偏于全省东部,对指导全省工作多有不便郑州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亦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较大。如省会迁往郑州市,对全省乃至两个市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最终,这份省会迁址报告在河南省人民政府会议上得到通过,但最终这件大事还要交由中共中央与毛主席的定夺。

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院于1954年撤销,由国务院代替)已经复函给河南省政府,同意将河南省省会迁至郑州。

从这份省会迁址报告提出,再到政务院复函给河南省政府,中间不过一个月。在这短短一个月时间,中共中央与毛主席为何马上就拍板决定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如今,网络上有人称:因为毛主席接到这份省会迁址报告后,立即亲自动身来到郑州进行考察,遇上当地黄河水患,才会立马拍板同意。

这则说法不符合真实情况,因为毛主席是在1952年10月至11月考察郑州黄河段,而政务院早在9月19日就给河南省政府发函同意了。

1952年深秋,他老人家利用休假,对山东、河南、平原三省境内的黄河决口泛滥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进行了实地考察。

陪同毛泽东考察的有: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第一机械部部长黄敬、轻工业部部长李烛尘和汪东兴等同志。

10月31日凌晨,毛主席离开开封乘坐专车前往郑州,于当天上午八时抵达郑州北郊黄河南岸车站,随即健步登上大堤。

当时郑州段黄河进入枯水期,水量不是很大,有些地方的河床都裸露出来。毛主席则嘱咐当地有关领导:“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视察完后,毛主席还前往黄河大桥与邙山考察工作,随即离开了郑州。

从毛主席来到开封、郑州视察的时间,比政务院回复给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时间晚了一个月,所以网上这个说法其实是有误的。

其实,河南省政府在向中央汇报迁址报告时,就已经列举出相关理由。

而让中共中央与毛主席在短时间内下定决心更改河南省会的重要原因,正是地理位置所导致的。

从地图上看,河南省中北部位于全国中心位置,洛阳、开封自古以来就是封建朝代的国都,整个河南在上千年来都处于中华文明核心区域。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百废待举,一座城市乃至整个省份的经济能否快速发展,主要看这一区域是否属于中心地带以及具不具备运输潜力。

从地理位置来看,位于河南省中部一线的郑州、洛阳、开封都有成为省会的资格。

比如洛阳,虽位于省份西侧,可将视野放大到全国,洛阳盆地控制着通向陕晋的主要通道,加上地形优势,能向东西两个方向进行大发展。

开封则拥有四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历史上先后有八个朝代在开封建立都城,水运与陆路极为方便。

若以现在的目光看,京广线走开封更直线,同样是龙海京广十字通道。乍一看,郑州没有洛阳与开封的地理优势,实则并非如此。

洛阳的位置还是更靠河南省的西部,距离富庶的江南比较远。在封建时期,相较于开封和郑州此地获得南方的支持,需要更多转运成本。

到了近现代,洛阳作为中心城市同样有着天生的弊端,会让整个河南省的发展过于靠近中西部。

开封则是因为黄河不断泛滥,附近肥沃的平原农地盐碱化。随着元朝把大运河进一步东移,不借道河南而改走鲁西南,开封的衰败已经积重难返。

近代化中由火车,汽车甚至飞机组成的现代交通网络,也让黄沙满地的开封不适合作为省会。

转来转去,河南省的省会还是落在了郑州。

因为郑州是一座铁路带来的城市,缺乏底蕴,远没有洛阳、开封统摄全局的威信。

可是在黄河频繁改道的大背景下,即使如今的郑州不是河南省会,但它的崛起也是大势所趋。

因为近现代物流最快捷,性价比最高的方式还是铁路。什么样的地形适合铁路选址?当然越平坦越好,以减少翻山越岭的成本。

洛阳适合修筑铁路,但因为其地缘太靠近中西部。而开封附近黄河历史上共泛滥过84次,从今天开封东北的兰考到郑州东侧的中牟,自宋朝以后,由于水灾太重,没有过修桥的历史。

京汉铁路的重要中继点就是黄河大桥,虽然从地图上看,经过开封能走一段直线,但在此地修建大桥明显不合适。

所以,如今的京汉铁路南段线路从传统的东线变成了西线,后来修建陇海铁路和这条西线铁路交点正是郑州,让郑州一下子成为河南省内的绝对中心。

借助铁路优势,郑州一下成为全国产棉和运输大地,随便列举下就有:关中棉区、晋南棉区、洛阳棉区、新乡安阳棉区。

这些棉花在运向武汉、天津、上海、青岛等终端市场前,都要在起点郑州打包后进行转运。

商人们都在郑州开办工厂,有了工厂,自然会带动当地的就业以及经济发展。解放前的郑州,已经是一座轻工纺织业完备的经济强市。

反观当时的省会,开封周围都是盐碱地,路上堆积厚厚的黄沙,没有农业产值,更没有什么工业价值。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情况进一步发生变化,因为郑州更靠近豫西豫北的山区矿产在发展稳固,棉纺业的同时也有了更强厚的工业基础。加上如此丰富的铁路运输网,河南省政府终于在1952年8月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递交了省会迁址报告。

省会迁址可不是小事,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中共中央与毛主席正是考虑清楚了这些历史和现实因素,才会同意河南省政府的报告。

事实证明,伟人的决定确实高瞻远瞩!

参考文献:

[1]刘明钢.1952年,毛泽东考察郑州段黄河[J].福建党史月刊,2013(09):34-35.

[2]谢晓鹏.1954年河南省会由汴迁郑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18(06):39-45+126.

#百家说史#
举报/反馈

一更历史

66.1万获赞 53.2万粉丝
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