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抗美援朝时,志愿军为减少伤亡凿“猫耳洞”,后连接加深成坑道。1952年提出“筑城”口号,挖山腹坑道构“七防”体系。战士们艰苦施工,夜以继日,最终建成规模庞大坑道工事。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上甘岭的坑道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的:
  • 早期躲避需求:抗美援朝战场上,敌我双方武器实力悬殊,美军拥有强大的火力,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为了减少伤亡,志愿军战士起初在阵地凿简单的 “猫耳洞” 来躲避炮火。随着战争的推进以及美军炮火的愈发密集,单纯的 “猫耳洞” 已无法满足防御需求,战士们便将两个 “猫耳洞” 连接在一起,不断加深加宽,逐渐形成了 U 形、Y 形、H 形等坑道,这便是上甘岭坑道的雏形

  • 战略防御考量:1952 年,志愿军根据五圣山阵地特点,提出 “破开山腹筑长城,挖空岭心安我家” 的豪迈口号,开启了大规模的 “筑城” 工程。他们在山的反斜面挖掘坑道,一般一个坑道设置 2 到 3 个小口,有明有暗,方便隐蔽和作战,并能达到防空、防炮、防雨、防潮、防毒、防火、防洪等 “七防” 效果,由此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能打、能藏、能生活、能机动的坑道防御体系。

  • 战士艰苦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条件异常艰苦。战士们一边要应对敌军随时可能发起的攻击,一边要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挖掘作业。他们手拿铁钎和凿子,在厚厚的岩壁上一下下开凿,甚至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冬天也未曾停工,夜以继日地施工,最终建成了规模庞大的坑道工事。

举报/反馈

明天的飞鸟与鱼

5351获赞 589粉丝
真实的历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加入悬系的元素,为这幅画卷添上了神秘的色彩。通过探索未知,解开谜团。让大家了解更多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