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农创市集里寻一株多肉“晨露”,耕耘“开心农场”收获一季麦香,去种了三十多种食用菌的大棚里看蘑菇“开伞”,走进村庄里的“美丽庭院”和村民唠唠家常。距北京城区约半小时车程,大兴区魏善庄镇李家场村是全市首批19个“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之一,“百千工程”为村庄带来“千变万化”,统筹升级发展后的休闲农旅产业,也能让市民在这里邂逅一片“田园牧歌”。
李家场村的一分田农场已实现智慧种植。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精装”市集摊位引市民打卡
下了京台高速,沿庞安路向西行驶三五分钟,魏善庄镇李家场村就坐落在路边。改造后的村庄里,村头片林公园树木葱郁,小径两旁的野花斑斓,绕过景观小品和花坛,还有34个固定的“精装”农创市集展位。每逢周末假日,魏善庄产地直销的应季果蔬、村里种植的花样食用菌、各类花卉盆栽都会把展位摆得满满当当,这里就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杨师傅是魏善庄镇一家多肉植物基地的负责人,最近几个周末,他都要带着几十、上百盆多肉盆栽到市集上出摊儿。他表示,基地的多肉大棚有十来个,种了一两千种多肉植物,每次带到市集的品种也经过了精挑细选,有适合新手种植的“晨露”“侧影”,也有为进阶多肉爱好者准备的“冰玉”“碧桃”,“市集只有周末有,市民来得不少,怎么种花、怎么浇水,大家聊起来也挺热闹。”
杨师傅的多肉摊位是农创市集里34个摊位之一。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在李家场村开店经营,魏善庄镇出台了包含“以奖代补”“帮办代办”“装修奖励”“运营奖励”等多项措施的专项招商政策,并新建130个停车泊位,美化34个农创市集展位,优化商业配套服务水平。截至目前,不但农创市集完成村企联合运营模式,不远处的美食一条街也吸引了14家优质经营主体进驻。
对于京郊游的市民来说,李家场村不仅有市集可逛,未来也将“有地可耕”。村北边的村集体农田,已被分割成了几十块的“一分田”,眼下已有青苤蓝、红甜菜临近收获期,等转过年来,这里也将成为市民在线下的“开心农场”,实现智慧种植。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农耕体验园可以通过搭建数据采集监控、智慧农田管理、水肥一体化等系统,让认领“一分田”的市民,实现远程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情况,手机一键操作控制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浇水、施肥等,“平时线上监控,周末还可以带孩子来农场体验农耕生活,也能满足普通市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庭院方寸间也能精耕细作
市民的“一分田”集中在农耕园里,而属于村民自家的小农场就在各家各户的门前和庭院间。
早前,北京市出台了花园乡村建设的相关导则,李家场村是四个“花园乡村”试点建设村庄之一,今年夏天,村庄改造初步完成,过程中充分发动村民全流程参与公共区域绿化美化设计,在庭院“方寸间”深耕细作,也让居民生活环境有了提升。
走进村民梁永旺家的大门,长廊与房间连通,把院落围成了小小的天井,地里面种的都是老两口爱吃的菜,前几天立冬,俩人还吃了自家地里蔬菜包的饺子。梁永旺说,自己的老伴儿是个勤快人,家里的花草、地里的蔬菜,基本也是她在操持打理。前不久村里评选“美丽庭院”,自己又和老伴儿在家里种了不少花草,小院子更添了几分景致。
梁永旺与老伴儿在自家客厅里摆弄花草。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李家场村党支部书记卢兰淼提到,这次改善环境的重点在于引导村民上,让村民都参与设计美化、参与保护环境。同时,村庄也在街道上进行微改,增加了石笼桌椅、民俗文化展牌等,既实现了美化,也突显了特色,整体上更加美观协调。
新农人助力乡村特色产业
村庄的蜕变不局限于外在环境的提升,更在于内在产业的蓬勃发展。好的自然环境和智慧农业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好去处,也吸引着村内青年的创业热情。
在杨震的研学课堂上,孩子们在观察认识食用菌。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食用菌是李家场村的特色产业。在村庄西侧的几十个食用菌大棚间,这些年又出现了年轻的面庞。“00后”李震是“农二代”,也是村里的一名新农人,他熟悉父母常年从事的菌菇“老本行”,又在校园学习和实践中看到了市场“新需求”。于是,杨震毕业后返乡便创立了家庭农场和自有品牌,还面向亲子家庭开展了研学课程,也能让游客进一步亲近自然、体验田园乐趣。
记者了解到,当前,李家场村菌菇产业园主要种植30多种食用菌,换茬及季节调整期间,种植紫陇椒、彩色水果西红柿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今年预计经济效益将达323万元。在园区菌菜种植过程中,土壤处理、菌棒制作、种植、管护、采收、轮作倒茬等操作岗位,带动村民稳定就业20余人、集体增收50余万元。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