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魁路/摄

11月初,记者来到海淀区冷泉西路。在路的东西两侧,由海淀区园林绿化局主持并开展建设的“黑龙潭南侧绿地改造项目”正式完成并对公众开放。项目设计负责人王希昌介绍:“该项目在冷泉西路的东西两侧,其中北侧紧邻黑龙潭路和京密引水渠,南侧紧邻居住区,总面积约10公顷,今年4月份开始建设,10月底建设完成。”

融入“山·泉·林语”理念

“该项目周边居住区密集,但由于此前这片区域内坑塘缺乏排水下游,导致汛期易积水、发臭,周边居民苦不堪言。”王希昌告诉记者,“该社区公园设计前期,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就带着他们对周边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公众主要的关注点包括现状坑塘没有排水下游,导致汛期积水严重,蚊蝇滋生;虽然整体生态本底较好,但局部地形和植物需优化整理;此外现状区域的服务设施匮乏,无法满足周边居民的日常使用需求。”

结合调研内容,“黑龙潭南侧绿地改造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随着冷泉北沟的实施,此地块改造结合雨水调蓄,消除原坑塘积水不流通、发臭、滋生蚊蝇问题。同时,结合场地服务设施匮乏的实际,从民生痛点需求出发,林下设置满足周边人群休闲需求的场地,串联游步道,打造环境友好的示范性公园绿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该项目将“山·泉·林语”的理念,充分与冷泉片区的历史风貌相结合,与西山林语居住片区的切实需求相契合。其中,“山”,既是区域地貌的缩影,也是场地地形起伏的写照;“泉”,既是冷泉地区的历史风貌,也是场地文化底蕴的彰显;林语,既是呼应西山林语居住片区,也是林下欢声笑语的美好愿景。社区公园分为了东西两个区,东区使用人群较少,偏安静,作为康养漫步区,布置林荫步道、健身场地、林荫广场、小微湿地等节点,营造出一片宁静的休闲天地。西区使用人群较多,偏热闹,作为休闲活动区,布置银杏广场、儿童乐园、悦动青年、公共厕所、风雨连廊、乒乓球场等节点,为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带来活力与欢乐。

通过合理布局实现全龄友好

“我家就住在公园边上,最近发现这里已经改造完成了,孩子特别喜欢来,有儿童区、沙坑,还有造型可爱的健身器材。”家住保利西山林语一期的刘女士对记者说道:“以前想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得开车半个多小时,现在家边上的社区公园改造好了,我们多了一处遛娃、放松的好去处,更方便了。”

“黑龙潭南侧绿地改造项目”整体设计采用了弹性海绵、“微创”改造、全龄友好、文化表达的策略。弹性海绵是结合冷泉北沟的建设,将梳理出来的生态草沟、雨水花园与冷泉北沟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再通过冷泉北沟排到东西两处倒虹吸,进而下穿京密引水渠,接下游支流,彻底解决场地内积水、蚊蝇滋生的问题。“微创”改造工作上,保留了现状大树,清理了杂木、病变等植物,同时梳理种植分区,优化种植搭配空间层次,重点区域重新配植植物。并根据场地生态本底较好的优势,通过自然和模仿自然的措施,设置小微湿地和近自然带,展现动植物的多样性和科普性。

“我们还增加了适老、适小的设施,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人性化的设施,实现全龄友好。”王希昌介绍:“此外,在文化表达上,公园设计从涌泉的意象出发,提炼水波形态,运用于标识、构筑物、灯具、铺装等景观元素上。”

公园在种植上,采用“融合现状植物底色、重塑植物搭配结构、凸显节点繁华似锦”的策略,打造“春赏百花、秋赏叶、夏有绿荫、冬有松”的特色。结合现状良好的植被基底,种植分区分为一般种植区、重点种植区和主题种植区,整体营造主次搭配、精野结合的种植氛围。其中,一般种植区,保留现状林木骨架,增加花灌木和少量地被;重点种植区,采用彩色叶植物,乔灌草立体搭配,季相丰富;主题种植区,特色鲜明,有观赏草种植区、雨水花园野趣种植区,突出生态性、观赏性。

该公园的建成,不仅切实解决民生痛点,巩固区域生态基础,还兼具科普教育价值,为冷泉片区1.7万居民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全龄友好的社区公园。

区园林绿化局通过积极开展基层调研活动,广泛听取社区居民对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建议,努力打造群众满意的绿化项目,进一步推动城区园林绿化景观效果再上新台阶。(记者 景天)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流程编辑:U022

举报/反馈

京报网

1479万获赞 112万粉丝
北京日报官方网站·首都视角天下观
北京日报官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