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C-46运输机:19号机的空中新长征(1950年后)
作者 中华幼鹰/鹰击苍穹
C-46“突击队员”在人民空军中,代号“19号机”,是少数拥有我军代号的美制机型,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
1950年1月15日夜晚22时许,解放军第37师第110团发动突袭,在第109团的配合下,于16日凌晨4时攻占蒙自机场。
我军缴获C-46运输机1架,手榴弹击毁企图起飞逃跑的C-46运输机1架,另有1架C-46运输机仓促起飞撞在蒙自大红寨山上。
根据国民党空军的资料:
被缴获的C-46飞机因故障修理,飞行员孟济民被列入失踪名单;
黑暗中起飞撞山的C-46飞机飞行员为马来亚华侨黄良和,人机俱毁。
抗日战争时期,他们都曾驾驶B-25飞机轰炸日军,可惜后来跟错了人。
1950年2月,华北军区航空处飞行中队的空运分队分离出来,在北京西郊机场单独组成华北军区航空处空运队。
1950年3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师在云南昭通机场,引诱降落缴获一架国民党空军C-46262号C-46运输机。
飞行员胡明涛、郑文立与通讯员卢梅子、机工长孙庆昌、机械师吴国斌被俘。
3月10日,西南军区从重庆派来飞机一架及驾驶员到昭通机场,将缴获的C-46飞机及机组人员全部送到昆明。
胡明涛后来加入人民空军并参加了进藏空投任务。
C-46是新中国初期空军的主力运输机。
1950年3月30日,毛泽东主席根据西南军区的请求,指示空军迅速派飞机空投粮食,支援地面部队进藏。
空军从华北军区航空处空运队(装备美制C-46运输机9架、C-47运输机3架)抽调状况较好的2架C-46和1架C-47,于1950年4月2日转至四川新津机场,连同西南军区航空处的4架C-46运输机,组成西南军区航空处空运队,执行空投任务。
C-47运输机因最大升限不够,无法完成任务,调回归建。
又从北京增调3架C-46飞机,加入西南军区航空处空运队。
C-46是人民空军最早形成批量空运能力的运输机,也是最先用于高原地区的运输机。
1950年4月15日,谢派芬、李嘉谊机组驾驶C-46型8003号飞机,穿越康定山口,试航康定空投成功,打开了通向西藏“天险”的大门。
1950年5月7日,王洪智、李嘉谊机组驾驶C-46型8003号飞机,穿越折多山口,试航甘孜空投成功。
1950年9月10日,徐骏英、易扬启机组驾驶C-46型飞机,试航德格空投成功。
1950年10月9日,王赐九机组驾驶C-46型飞机,试航新津至邓柯成功。
空运部队在支援1950年10月6日至24日开启西藏和平解放之门的昌都战役,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11月24日,空军第一个运输航空兵团——高空运输团在四川新津正式组成。
飞机除原有的C-46型运输机外,新增加了从苏联进口的伊尔-12型运输机。
1950年12月12日,金逸群、黄煦(黄熙)、杨兴满机组驾驶C-46飞机,开辟了新津—昌都—恩达—硕督—边坝航线。
1950年12月14日,刘耀宗、易扬启机组驾驶C-46飞机,试航新津至巴安成功。
1951年4月24日,以高空运输团为基础,从第2航校抽调部分运输机和空、地勤人员,在四川新津组建空军第1个运输航空兵师空军第13师。
1951年5月1日,李嘉谊、张俊杰机组驾驶C-46型8012号飞机,试航新津至卡贡空投成功。
1952年6月7日,李向民、胡明涛机组驾驶C-46型8051号飞机,试航太昭空投成功。
1952年6月7日,空13师37团3大队魏雄英、张世光机组驾驶C-46型8005号飞机,在昌都执行空投任务,返航时不幸撞在康定三合乡贝母山,中队长魏雄英、飞行员张世光、领航员温克民、通信员吴光幼、空勤机械长魏国宾与空投员阴大生、宋志何、武爱岁、范X(名字待查)共9人全部牺牲。
1952年6月7日,C-46型8002号飞机的空投员程广嘉(程广善)在执行任务时,不幸掉出机舱牺牲。
1952年11月,康藏公路通车到昌都,空军支援进藏部队空投任务结束。
C-46在人民空军服役期间的表现是多姿多彩的。
1950年9月29日,新中国第一次伞兵跳伞,座机是美制C-46飞机。
1951年6月30日下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代表、英雄模范、少先队员共计4万多人,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华北军区航空处空运队出动一架C-46飞机,命名“七一”号,悬挂党旗庆祝飞行,这是人民空军首次带旗受阅。
C-46也是新中国初期民航的主力运输机。
1950年9月1日,军委民航局上海办事处从“两航”员工中抽调人员,组成飞机修理队,对遗留在龙华机场的C-46、C-47飞机进行修复。
共修复C-46运输机10架:
1950年11月8日,修复第1架C-46,命名为“上海号”(民航-204)。
1950年12月,修复第2架C-46,命名为“上海2号”(民航-205)。
1951年,修复8架C-46,命名为“上海3号”~“上海10号”(民航206-民航213)。
1951年6月,天津修理队在上海龙华机场修复好1架C-46运输机,命名为“天津号”(民航-215)。
1951年7月,广州修理队在上海龙华机场修复好1架C-46D-15-CU运输机(美军编号44-77915),命名为“广州号”(民航-214)。
1951年,重庆修理队在上海龙华机场修复好1架C-46运输机,命名为“重庆号”(民航-216)。
1951年9月底,广州修理队在广州天河机场修复好1架C-46D-10-CU运输机(美军编号44-77800),命名为“武汉号”(民航-217)。
“武汉”号是建国初期时“两航”起义员工修复的第17架也是最后1架运输机(另还修复了3架C-47飞机)。
1951年8月,军委民航局调派C-46飞机民航-202、民航-204、民航-214共三架,支援进藏空投任务。
机组人员有机长潘国定、张镒、张家骅,副驾驶周宪临、刘泽生、张汝焕,报务员罗若柯、陈庆怀、卞文钧,机械员钱文元、谈治安、汪桂福等。
民航的C-46除执行运输任务外,还执行通用航空任务。
1951年5月21日,军委民航局首次使用1架C-46型飞机,在广州市区上空执行喷洒药物杀灭蚊蝇的作业飞行,拉开了新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的序幕。
1955年1月12日,国民党空军陆空联络少校飞行作战指挥官郝隆年,携第20大队少校作战参谋王钟达、机械师唐镜,驾驶114号C-46飞机,从台湾台中机场起义,降落福州机场。
1959年,C-46飞机被用于西藏平叛。
C-46飞机在人民空军中使用时间超过30年,不辱使命。
1982年12月,最后14架C-46运输机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退役。
中国航空博物馆现在放有2架C-46飞机。
中国民航博物馆的1架C-46飞机由中国航空博物馆于2007年以保权寄存方式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