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奇迹,在沙漠边缘开垦出2000 多万亩良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就收藏了一系列军垦战士在当年生产生活的遗迹和遗物。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回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艰苦创业史,了解先辈们守护、开发这片土地的不易,感受伟大的兵团精神。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概况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位于石河子市城区北三路,其前身是 1952 年修建的石河子军垦处 “军垦第一楼” 旧址。它是中国第一家反映军垦历史的博物馆,2008 年开始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该博物馆具有重要地位,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命名为 “兵团爱国主义、屯垦戍边传统教育基地”,同时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博物馆总建筑面积 9703 平方米,收藏各类文物 5000 件,其中军垦文物 4000 件。这里有 29 件军垦文物被列为国家一级珍贵革命文物,3 件被列为国家一级历史文物资料,2 件被列为二级古代文物,24 件被列为三级古代文物。今天我们不介绍古代的文物,只介绍军垦时期留下的那些珍贵文物。
进门往右拐,第二陈列室展示的是军垦事业 “辉煌的历史”,里面陈列着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和生活日用品,生动再现了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紧挨着的第三展厅是 “足迹在延伸”,主要陈列着垦荒时期军垦战士劳动、生活的照片以及中央领导人来石河子视察的照片,共 80 余幅。
新疆和平解放与屯垦戍边决策的历史背景
1949年9月25日,国民党军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在迪化(乌鲁木齐)先后通电全国,率部起义,新疆宣告和平解放。为稳定新疆局势,巩固国防,第一野战军奉中央军委命令,由第1兵团司令员王震、政委徐立清率兵团团部和第2、第6军,于10月10日向新疆进军。途中部队克服气候严寒、供应不足、交通不便等困难,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平息了数起国民党顽固派组织的叛乱事件,于1950年3月底,先后进驻哈密、迪化、伊宁、阿克苏、喀什、和阗(今和田)等地。
但是解放初期的新疆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加上长期的战乱,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贫苦不堪。而当时入疆部队就有10万人,加上起义的部队,总共有十八九万人。如此庞大的人口吃饭问题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党中央借鉴古代在西域施行屯垦戍边的策略,于1950年1月作出决定,让驻疆部队投入生产建设,自己种地,解决吃饭穿衣问题。
军垦战士艰苦的创业,从拓荒到组建生产建设兵团
一时间,17余万战士被分配到茫茫的戈壁滩上,开始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投入艰苦的创业。当时没有耕田的拖拉机,就连耕牛都没有,军垦战士只能三人成群,两人拉犁,一人扶犁,做戈壁的拓荒牛。一件军大衣冬天穿了,夏天穿,今年穿了,明年穿,一穿就是好几年。这里破了补一块,那里破了缝一针,补满296块不同颜色补丁的军大衣让后人泪目。没有房子,就在地面挖个坑,周围砌上低矮的墙,上面简单搭几根木头,用茅草覆顶,战士们形象的称它为“地窝子”。没有路,没有桥,那就自己一镐一锹地修。
但是新疆的风沙大啊,头一天好不容易修成的一块田、一段路,一觉醒来,又被黄沙掩盖的不知所踪。没办法,战士们只能先植树来阻挡风沙。干旱的气候,树是不容易成活的,为了树木能成活,也为了以后灌溉庄稼方便,军垦战士们只能打井或者从上百公里远的地方修渠引来天山冰雪融水。就这样军垦战士用勤劳的双手在沙漠中开垦出一片片美丽的绿洲,让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
军垦战士无论是保卫边疆还是投入农业生产,都做得非常优秀。1950年当年就实现了粮食大部分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能够自给。1954年10月,中央命令驻疆解放军的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81年重新成立时改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受新疆军区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双重领导,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转发、评论,让更多的人看到它。关注我每天带您看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