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雯
14年是多长?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最好的度量。
而作家袁敏,在一部书上倾注了14年,她与自己的采访对象月光妈妈一起,七度深入雪域高原,见证了“成长”的模样。
14年间,一群散落在高原牧区的孩子,从几近辍学的状态,或升入中学,或步入大学,或学有所成——有人在城市奋斗、有人回归家乡反哺。
《月光妈妈》 袁敏 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来自杭州的“月光”,如何照在了雪域高原上?
其中甘苦,袁敏知道,月光妈妈和她的团队也知道,而大众并不知道。直到袁敏的新作《月光妈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往事的细节,才在一个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上铺陈开来。
在持续的采访与两年的集中创作中,袁敏并未对外界说起这部作品。直到这三个月,媒体关注到她的忙碌:《月光妈妈》8月在青海举行了新书首发,10月在北京召开了研讨会,最近又在杭州晓风书屋·明远书院进行了阅读分享。
袁敏作家、资深出版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创作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多体裁作品数百万字,其中长篇纪实文学《重返1976》《兴隆公社》、中篇非虚构《书生校长》《宏志生》《巴大叔和他的山水田园》《家庭实验室的创客们》《梦中的橄榄树》等均以专栏的形式在《收获》杂志连载,引起社会关注并受到读者欢迎。近年来,关注教育话题,先后出版有《蒜头的世界》《燃灯者》《巴大叔和他的孩子们》等,其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和见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作品《兴隆公社》《燃灯者》荣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1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打开《月光妈妈》可以看到,以月光妈妈为代表的爱心助学团队,连续多年默默奉献,以微光照亮数百位边地孩子的成长之路,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以这样的方式建立杭州与雪域高原的关联,它的机缘始于哪里?
2003年,月光妈妈(以下简称月光)带儿子去丽江旅游,所住客栈的后院住着一位瑞典小伙子,令月光吃惊的是,这位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年轻人,已经在云南捐建了好几所希望小学,他每年都会拿出三个月的时间,给孩子们上课,讲述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
他告诉月光,建一所希望小学需要35万-38万元。这个普通异乡人的所做所为,在月光的内心埋下一颗种子,她想,等自己有条件了,也要建一所希望小学,30万元,努努力,也可以办到。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月光从媒体报道中看到有一所“史上最牛希望小学”,建筑安然无恙,师生也没有伤亡。那时,月光想去灾区造一所这样的希望小学。
月光
这所学校应该建在哪里?月光听取了友人的建议,知道在地震重灾区之外,次灾区的百姓也非常需要帮助,她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的核桃坪作为考察地。
2009年2月,月光前往核桃坪实地考察,到这一年的9月29日,新学校就举行了竣工典礼暨开学典礼。学校的建成,仅仅是一个起点,随后,月光又和那里贫困家庭的孩子结对,持续进行帮扶工作。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月光妈妈慢慢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变成一群人。
2
月光本名高颖,她的父亲高宜钦非常赞赏女儿做的这一切。
在父亲之前,月光的家族曾居于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后因江水肆虐,大批萧山人迁居江北,也就是今日的下沙一带。父亲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考取杭州乔司中学,只是,未读完一年,便因家境贫困而退学。
“爸爸小时候要是能上希望小学,遇到资助我上学的人,我的命运可能就……”已经退休的父亲决定用另一种方式来弥补遗憾,他也想出资援建一所希望小学,希望月光帮他完成心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月光觉得父亲可以到青海援建希望小学。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分管教育的一位女副县长的建议下,月光来到该县下辖的过马营镇最为偏远、落后的直亥村。
在经过细致的考察后,月光向父亲汇报了直亥村的情况,没过多久,那位副县长发来已成危房并被弃用的直亥村小的照片,月光的父亲看后当即决定:就在直亥村援建希望小学。
2011年8月19日,以月光父亲的名字命名的直亥高宜钦希望小学举行落成典礼。只是,很快,月光发现,新学校的落成,并没有和她想象中一样,使直亥村的入学率全面上升。
月光决定深入一个个家庭,寻找背后的原因。
原来,当时直亥村的村民大多未意识到读书对于未来成长的重要性,而是普遍将孩子视为劳动力;而孩子们,自小在草原放牧,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坐进教室读书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月光妈妈》内页
为了能让吸引孩子们回到课堂,月光进行了“三步走”计划,其中,第三步就是:参照丹巴的经验发动公益助学团队、热心公益事业的朋友们,积极认领贫困孩子,一对一结对帮扶。她向村民承诺,孩子只要回来上学,每人每年补助现金1200元,还赠送不低于300元的物资,合计1500元。不来上学的,家里再困难,也不列入帮扶范围。
这个方法很有效,原先直亥村入学率在整个贵南县相对落后,从那以后达到了100%。
3
袁敏与月光的相遇,是一种必然。
因为她们都一直在关注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不同的是,一个付诸于笔端,一个付诸于实践。
2018年,袁敏在文学杂志《收获》推出了专栏《兴隆公社》,其中有一篇《乡村教师》,写的是半个世纪以前为北大荒农村孩子奉献青春的一群知青教师。
袁敏说,从采写《乡村教师》开始,她的心就已跌落在中国贫困落后地区千千万万个孩子中间:“我的目光再也无法离开中国乡村教育这块阔大深广的土地。”
当年邀请袁敏开辟专栏并亲自审阅专栏稿件的,是巴金先生的女儿、《收获》前主编李小林。看到读者对《乡村教师》的热烈反馈时,李小林很动容。她建议袁敏接下来开辟一个关注教育的专栏,写一写那些真正具有教育情怀和奉献精神,能不为名利所动,不被钱财驱使,真正为中国广大乡村基础教育,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奉献自己最温暖的爱心的人。
袁敏
2020年,袁敏在《收获》推出了《燃灯者》专栏,写下了退休以后拒绝百万年薪,奔赴黔东南,为民族教育呕心沥血的“时代楷模”陈立群校长;创建“山水田园课程”,并致力推广“家庭实验室”的“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陈耀老师;也写下了先后在四川丹巴和青海直亥援建两所希望小学,并带领爱心团队十几年如一日地为边远藏地雪域高原的孩子们奉献爱心的月光妈妈。
袁敏在2009年就听说了月光援建希望小学的故事。到了2011年初秋,月光邀约袁敏一起前往丹巴看望自己资助一群孩子,并捐赠图书和学习用品。其时,袁敏担任主编的文学杂志《江南》酝酿已久的“少年追梦”文学行动暨征文大赛,在青藏高原的一所中学启动。
袁敏应邀而行,这是她与月光第一次在高原“相遇”。
4
二十多天前,在北京举行的《月光妈妈》研讨会上,作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说,袁敏《月光妈妈》让大家体会到了一份报告文学作品真正的生产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袁敏把生命的重量放进去,又带着一种发现的惊喜,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的样本、一个社会的质地,以及这个样本是如何形成的。”他观察到了袁敏对乡村教育持续关注,这份持续和投入,塑造着这个时代的报告文学,那就是——“不能仅仅是塑造人物,更重要的是提供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如果你是个写经济的,还应该提供经济学——的样本价值。”
《月光妈妈》涉及的人物非常多,有个人和群体的“月光妈妈”,有一个个成长的孩子,有孩子周围的老师、家长、亲友,有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
明远书院分享现场
按照李敬泽的话来说,就是袁敏“功力很厉害”:“她特别喜欢交代每个人是怎么认识的,就是在这样的关系网络中,我们有意无意地意识到什么是社会、社会是怎么形成的,或者说意识到一个好社会,一个人和人之间能够相互存有善意、爱意,能够帮助他人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帮助他人不是仅仅因为他人需要帮助。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是在为我们自己的生活建立意义。”
当然,《月光妈妈》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袁敏自己。
如同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说的那样:“袁敏虽然是采访者,月光妈妈是被采访者,但是我觉得她们是互为主角的关系。作家写故事,主人公补充人生的各个环节,比如月光如水照射大地,袁敏则用节制的文字书写了人间特殊的情愫,它是一种跨血缘、跨民族、跨地域的特殊情感。”
所以,《月光妈妈》中,袁敏的所思所想所为,实际上与月光交织在一起。在这14年中,她们选择了勇往直前。
5
在这场研讨会上,茅奖得主、作家王旭烽“曝光”了生活中的袁敏。
她说:“我跟袁敏认识50多年,一直住得很近,我站在大门口5分钟就可以走到她家,但如果袁敏到我家来,我站在大门口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有一个人在四处张望,她永远找不到我家在哪儿。”
而且,即使密切的友人,袁敏也没怎么提起《月光妈妈》的写作。在过去的几年中,王旭烽基本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她无疑是一个有执念的人,她的兴趣点永远都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无比清奇。”
事实上,月光也是一样,这么多年来,除了朋友圈子,大众几乎不知道她在做的事情。
但这次,她不得不透露一组数字:截至2024年8月,月光妈妈和爱心公益助学团队共助学贫困家庭孩子3373人次,累计助学款427万余元,各类物资143万余元。
但是,物质的帮扶,不是月光的目的,她深知,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一年一千多元的助学款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月光妈妈》之所以感人、好看,就是它挖掘了人和人之间精神交流的动人细节,书写出了本是互不相识的两群人之间那些真诚的互动。
朱钰芳分享
10月27日下午在明远书院的分享会上,有好几位月光妈妈。晓风书屋的掌门人朱钰芳是其中之一。她说,2011年起,她就有了一个高原的女儿,名叫美朵吉。刚结对的时候,美朵吉基本不会说汉语,她们之间只能简单的问候,不能深入交流。朱钰芳说,一开始,美朵吉叫她“老板”:“她说:‘你好,老板!’也许她认为我能资助她,就是有钱人,有钱人就是老板,弄得我哭笑不得。虽然沟通不太顺畅,但我看得出来,美朵吉很像亲近我,我当然更心疼她,想像妈妈一样去爱她。”
孩子们接受了教育,就有了独立的思想。一位叫秋芸的月光妈妈说,她的资助的仁青拉毛是个学霸,2023年以835分的中考成绩升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定向青海招生的民族班。
秋芸(中)
仁青拉毛曾经对秋芸说:“芸姨,我们家里现在条件好了,您可以不资助我了。”而秋芸的回答是:“我和你之间以后就不是资助人与被资助人的关系了,你就是我的女儿,我们是一家人。”仁青拉毛甚至问秋芸:“我一直想问芸姨,您资助我这么多年,需要什么回报吗?”秋芸告诉她“我们只不过是通过资助的形式相识了、结缘了、变成一家人了,如此而已。”至于回报,也可以说有要求:“这个回报就是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也能够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部分图片来自出版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