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在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四川省气象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气象趋利避害定位和气象高质量发展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赋予四川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一极一源”的使命任务和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的发展战略,锚定四川气象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夯基提能,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
当前,全省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气象工作频创佳绩,在服务保障防灾减灾、民生福祉、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四川气象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省部合作,给予四川气象全方位支持。2021年,中国气象局与四川省政府开启新一轮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一院三中心”(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西南人工影响天气区域中心、多能互补气象工程研发中心、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分中心)落户四川,并持续加大投入,给予政策项目支持,四川气象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四川省政府印发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出台全国首个短临预报服务助力应急避险奖励政策,立项实施气象“防风险、补短板”工程;中国气象局通过国债项目、西南气象能力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四川气象创新发展。
试点示范,提升四川气象全国影响力。在自贡成立全国首个无人机气象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大型无人机增雨作业基地;绵阳气象灾害预警、彭州基层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纳入全国试点。成都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8·13”彭州强对流预报服务、泸州重点行业共谋共建气象观测站网、地灾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助力紧急避险等获评全国优秀案例成果,快递小哥气象预警服务获中央主题教育巡回指导组肯定,四川气象高质量发展经验作为全国气象部门干部培训课程向全国推广……四川气象部门的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
2023年8月4日,成都大运会气象保障组现场保障人员使用手持式气象观测仪,为大运会闭幕式现场提供实时气象要素监测保障服务。供图:成都市气象局
健全法制,有力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省政府修订实施《四川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推动《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修订)》纳入省人大五年立法规划,增强气象灾害应急联动的法规刚性约束;出台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进一步强化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管理,气象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气象监测更加精密。立足四川防灾减灾和重点行业服务需求,四川气象部门新建1136个气象观测站;建成46部天气雷达;新建181个专业气象观测站,实时监测闪电、酸雨,并服务保障农业农村、交通运输 、能源等重点行业;建成省级风云三号、四号气象卫星接收站,形成地空天立体协同气象监测网;创建天气雷达集成应用平台、四川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成全省“云+端”业务体系。
2024年资阳市民生实事项目“资阳全境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资阳(安岳)X波段雷达吊装现场。图/文:刘敏
气象预报更加精准。四川气象部门加大数值预报研发力度,建成西南区域3公里至1公里高分数值预报系统,构建“蓉城·夔牛”短临预报模型,建立并业务应用0至24小时降水和气温预报算法,强对流预警信号提前量达53分钟,天气预报准确率大幅提高。2023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暴雨以上预报技巧排名位居全国前三,四川气象部门获“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团体第二名。
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四川气象部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精准泛在、情景互动、普惠共享的智慧气象服务新业态;打造“四川天气”5G智慧气象服务产品品牌,为用户提供精细化、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智能气象管家服务;应用“气象数据要素×”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分级预警预报服务,助力成功避险123起;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林火监测,监测火点准确率达82.67%;开通暴雨黄色及以上预警全网发布渠道,预警信息覆盖率提升至98.8%。
2022年1月,四川省巴中新一代天气多普勒雷达建成投入运行。图/文:冯禹文
科技成果更加喜人。四川气象部门立足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建设,构建“一院四平台”(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徐祥德院士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国家气候观象台、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分中心)国省协同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全球高原气象研究创新中心;集聚中国科学院等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连续14年开展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发展西南区域数值模式系统,运用“翼龙”大型无人机观测,有效填补高原监测盲区。近五年获批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基金、专利12项。
2024年3月17日凌晨,中航翼龙-2H大型无人机即将起飞跨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供图:四川省气象局
全心守护生命安全。四川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两个机制(多部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跨区域气象联防协同机制)、两个平台(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平台、预警信息靶向发布系统)、两个业务规范(高级别预警“叫应”标准、“13131”递进式服务模式),形成独具四川特色的“2+2+2”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成功应对彭州“8·13”山洪、木里“7·3”泥石流、雅江“3·15”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为科学调度和紧急避险赢得先机。
全域赋能生产发展。四川气象部门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粮食安全和“川字号”特色农业发展,强化种业气象服务,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和气象灾害保险业务,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立岷江、大渡河等流域气象综合服务系统,精细服务流域水电调度,能源保供气象服务能力取得重要进展;分线路、分灾种发布气象预警,发展无人机、通用航空气象服务,赋能新兴产业发展;精细服务保障重大活动,助力成都大运会精彩呈现、世园会顺利开幕。2023年,省气象局获评“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优秀单位”。
全面促进生活富裕。四川气象部门率先响应省委要求,谋划措施、出台政策支持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积极融入城市精细化治理,开展城市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业务,强化城市生命线气象保障;拓展城乡气象服务供给,围绕公众出行、乡村旅游开展赏雪、赏花、日出、夜景、骑行、露营等气象指数服务,借助新媒体平台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资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全力添彩生态良好。四川气象部门围绕“美丽四川”建设,开展川西北若尔盖生态区试点和大熊猫保护地精细化服务示范建设,持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力带动全省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助力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下一步,四川气象部门将持续聚焦四川国家发展战略腹地定位,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进一步完善气象高质量发展机制和现代化业务体系,推动全省气象事业充分发展、均衡发展,打造西部气象创新高地和全球高原气象研究创新中心,积极赋能重点行业和“六大优势产业”发展,以气象之力添彩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省级以及21个市(自治州)、137个县(区、市)政府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 省政府修订颁布《四川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93个县(区、市)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基层政府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目标考核。
- 建立0至30天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0至24小时预报空间分辨率达1公里,11天至30天预报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
- 构建四川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管理存储数据769种,注册算法89个,建立专题库28个,初步形成省级部署、省市县三级应用的“云+端"业务新模式。
- 晴雨、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升2%、12%、5%,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技巧稳定排名全国前三。
- 预警信号空间分辨率由县精细到乡镇,暴雨预警信号空报率降低2%,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雷电、冰雹)平均增加20分钟。
- 完成首批4个省级特色农业中心(晚熟柑橘芒果、柠檬、再生稻)评定工作,推进6个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制种气象保障体系建设,研发13类分作物、分区域、分灾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
- 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以及直通式为农服务,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覆盖率提升至95%。
- 全面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组织完成全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绘制各市县8个灾种风险评估与区划图件9000余张,编制报告205份,全面厘清各地气象灾害风险。
-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质量评估得分93.1分,在全国排名第七。
- 联合省公安厅、交通运输厅建立16条省级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一路三方"交通预警协同联动处置机制。
- 聚焦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常态化开展林火、积雪、植被、水情等生态遥感监测评估,编制川渝、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7类生态公报,推进川西北若尔盖生态区试点和大熊猫保护地精细化服务示范点建设。
- 大型增雨无人机在全国率先投入常态化业务应用,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水资源涵养以及重大活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累计发布实施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72项,与重庆联合立项首个川渝地方标准《川渝康养度假气候类型划分标准》。
- 开展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完成全省气象部门跨地区交叉执法100余次。
- 全省气象部门现有持证执法人员1374名,执证人员数量全国第一。
- 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06人,较2019年增长达63%。入选中国气象局“十百千”人才计划15人,省气象局“161"人才计划139人,全省高层次人才稳步增加。
- 7个基层党组、22名党员及7名党务工作者获中国气象局党组“两优一先”表扬,两个基本党组织、3名党员获得省直机关工委“两优一先”表彰。
-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全省气象部门已建成全国文明单位10个、省级文明单位54个、市级文明单位10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