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今年以来,上海台风天气多发。尤其是台风“贝碧嘉”登陆期间,正值嘉定马陆葡萄上市前夕,种植业主因此遭遇巨大损失。

面临气象灾害,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时间赶赴种植户受灾现场,在对现场进行初步定损后立即对受灾企业进行了预赔付。

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黄阳春告诉记者,这并非个案,随着气象商业险在上海等地区进行实现,今年该企业推出的气象保险保费超1亿元,赔付比例接近100%。

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风险。传统的农业保险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气象保险创新模式应运而生,并备受关注。

不同于其他保险产品,气象保险的风险评估是建立在气象数据之上。

记者从上海市气象局获悉,近年来,作为上海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设施,上海建设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并搭建了涵盖绿色产业识别、绿色项目认证和绿色融资等全方位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气象部门整合政府公共数据、市场化数据和金融数据,累计聚集约9.1亿条绿色数据,为绿色项目识别和绿色融资提供数据支撑,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绿色产业识别模型和绿色项目认证模型,提高绿色项目识别和认证的效率和准确性。

气象部门还实现绿色产业、转型金融、气候投融资等绿色项目的统一管理,有效解决了绿色金融概念泛化、标准不一等问题。

正是在气象数据有序开发的背景下,商业保险公司有机会与政府部门开展合作,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获取气象数据资源,实现政府数据和企业保险服务的对接。

上海市气象部门透露,今年来,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等保险机构与上海气象局开展深度合作,利用气象大数据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为农业保险产品的设计和理赔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保险机构还与上海数据集团共同构建基于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的农业保险服务链平台,实现气象数据、保险产品和农业经营主体的无缝对接,大幅提升风险管理和理赔效率。

“这不仅解决了企业获取数据的难题,也为政府提供了数据服务,形成了良性互动。”黄阳春说。

据介绍,太平安信公司在上海地区的气象保险业务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通过气象大数据与保险服务的深度融合,不仅有效保障了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政企双赢。

除马陆葡萄外,今年上海市水稻种植业主同样是气象保险的受益者。气象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水稻种植户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服务,包括降雨量、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保险公司则根据这些气象数据,为水稻种植户设计了专属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当指数触发预设阈值时,保险公司可通过智能合约自动理赔,帮助种植户快速恢复生产,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但黄阳春坦言,在进一步推广气象保险的过程中,仍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政府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共享,以及保险服务与气象预报的进一步深度融合等,“且目前商业保险面对的是大型农业企业或者大型种植户,未来随着商业保险进一步向中小微农户普及,气象保险可为其提供更为灵活的定制性服务,进一步凸显其保障性。”

不仅是气象保险,上海还推动区块链技术实现气象数据的共享,打造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绿色金融撮合服务。

据介绍,平台目前已经整合了85个上海市绿色项目,涉及风光电、生态修复等领域,撮合金额已达130亿元。

比如,该平台针对气候高度敏感的绿色项目,专门开设了气候风险管理服务专栏。项目业主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该专栏获取气候变化监测、风险识别和应对方案等专业服务,为项目决策和投融资提供支持。一位负责人表示,“这不仅帮助企业降低气象风险,也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外,平台还探索推出了上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帮助重点排污企业转移突发环境风险。未来,平台还将继续推动气象相关保险产品的开发,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绿色金融在上海的深入推进,平台的交易规模预计将持续扩大。上海市联合征信有限公司战略部宁列指出,“从上海绿色金融总体规模来看,气候高敏感项目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平台未来的目标应该是进一步拓展气象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

上海市气象部门表示,将继续推动“气象+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深化跨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构建更加完善的“气象×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上海将着力打造“气象数据×金融”创新平台,加快气象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保险、银行、资本市场等提供精准气象服务。另一方面,上海还将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气象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气象力量。

举报/反馈

界面新闻

2948万获赞 348.8万粉丝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界面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