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龙年象征腾飞大吉,龙的形象起源约8000年前,经各朝代演变,至汉代定型。元明清瓷器龙纹各具特色,龙成为中华民族图腾,“龙的传人”概念清末民初形成。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今年是龙年,从中国人的传统来说,龙年属于大年,意味着成长,象征着腾飞,也代表了大吉大利。

自古以来咱们的老祖宗就一直有对龙的崇拜,而“龙的传人”这个词的出现,到今天为止却只有百把年的功夫。那么你肯定很想知道,龙从什么时候起在咱中国人的眼里变成了高贵的象征?这一路走来都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元明清瓷器上的龙纹又各自有什么特点?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我国关于龙的起源,最早来说,大约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在东北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中,就发现了猪首蛇身龙形象摆塑的遗迹。在同样属于兴隆洼文化的查海遗址中,也发现有长近20米的龙形石堆遗迹,初步具备了龙头、龙体的基本特征,还隐约有龙腿龙足的痕迹。

仰韶文化遗址中,河南濮阳出土的由蚌壳堆砌而成的蚌塑龙有三条,都是具有蛇身、四肢、指爪和尾部的形象。比起兴隆洼文化的龙形石堆,蚌塑龙的造型更逼真更精美。

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造型精致的雕刻玉器龙猪,鼻子突出,上有皱褶,头部像猪,却有着没有肢爪的细长躯干。

早期的猪龙相对粗短,而后期的猪龙则有了酷似蛇形的身躯。据考证,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可能与华夏北方先民的求雨习俗有关,它的形象对于此后的玉龙造型有直接影响,已被认定是今天中华龙形象的本源。

距今三千多年的二里头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龙形器物,用两千多片绿松石片拼成的绿松石龙形器,在其中最为出名。

到了商代中晚期,出现了大量饰有龙纹的青铜器物,当时最为流行的龙纹是夔龙纹。

随着历史的漫长演进,龙的形态中逐渐增添了越来越多的细节特征,比如龙角、龙足、龙须、龙齿等等,变得日益复杂而生动。龙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的造型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

秦代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出土的空心砖上,有身躯蜿蜒的龙形,而到了汉代,龙纹大量出现于砖石、帛画以及墓室壁画和瓦当上,与秦时相比显得更为飘逸灵动,装饰和细节也增添了许多。到汉代晚期,龙变得四肢发达,配以上翘的龙鼻和大张的龙口,现出了十足的“兽相”。

汉代是龙的“真正定型期”,不仅形象趋于固定,龙图腾的意义也在汉代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刘邦为体现自己称帝的合法性,便把自己的出身与龙联系在了一起:“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意思是说,刘家老母做梦,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一条蛟龙从天上下来,在“大泽之陂(念皮)”的野地里,发生了浪漫故事,然后就有了他刘邦。

秦汉时期,龙与帝王有了联系,但龙的形象还没达到顶级尊贵的地位,在这个时期的神话传说中,龙的身份主要还是以拉车为主,所谓的“骑龙升天”,墓主乘龙升天的壁画常见于秦汉穴。此外,皇帝和官员穿的朝服上都可以绣龙纹,有没有龙不是区分皇帝与官员的标志。

唐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个时期的审美也是独树一帜的,与中国古代大多数历史时期含蓄内敛的画风不同,唐朝前期的艺术作品极具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造型姿态张扬奔放,这也体现在了唐龙的造型特点上。唐龙承继了汉龙特点,而且“兽化”更加明显,尤为有趣的是,整个龙的造型,包括四肢、鼻尖、嘴角、尾巴甚至眼角,全都是往上扬着的。似乎是从唐朝开始,后来各朝的皇帝们就对“龙有几个爪”这个问题显出关注了。唐龙一般都是三个爪。

唐高宗年间曾爆发了一场龙袍之争,事情的由来是,礼部提议把大臣们身上的龙袍换成麒麟图案,只让皇帝一人穿龙袍。这个馊主意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你想啊,人家忙活一辈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穿上当官的龙袍,你给他改成麒麟袍了,人家还追什么梦?最终争论结果是,大臣的龙袍依旧保留,只是给皇帝朝服的龙上多加些饰物,以示区别。一样两样三样,饰物越加越多,越来越大。

再往后,到了宋太祖一朝,饰物终于重到让皇上受不了了,便要求把龙袍改得既能显示出皇家威严,穿起来又比较轻松,这可谈何容易!

宋代礼部和朝中吵了一百多年架,终于在徽宗时代达成妥协,仅皇帝与正从一品官衔可以穿龙袍。但为彰显皇帝的特殊地位,朝服上的龙纹姿态还是有区别的,升龙的唯一使用者只能是皇帝,正从一品官员的龙袍上都是五爪降龙,据说是为了不给他们乘龙升天的特权。

至于四爪的蟒袍,只有宦官和近臣才有资格穿。而皇帝给大臣们的飞鱼服和斗牛服的赏赐,皇帝只负责动嘴说,还得由大臣自己负责找人做,而大臣们绝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你知道怎么弄吗?这还不简单,把鱼和牛的形象弄得龙里龙气呗。

宋代终其一朝崇文抑武,春风得意的士大夫们追求神韵和意境,绘画题材中竟然有了一个独立的画科,叫鱼龙科,就是以鱼龙形象为绘画对象。与时代特征与审美情趣相吻合,从形态来看,与雄浑壮阔、恣意张扬的唐龙不同,宋龙体态纤细修长,典雅持重,总是与写意的云纹、浪花相伴,又是另一番意境。

到了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元朝,龙的至高地位依旧,元龙带着一种凶猛的野性,身躯更长,颈部变细,龙头变小。

元朝有个特别奇怪的规矩:一方面,不许普通百姓穿用有龙凤纹饰的服装服饰,也不许织造和售卖有龙凤图案的布匹,但另一方面《元典章》却又规定,制售龙凤图案的违法行为,被发现后只要去官家登记一下,就可以继续售卖。你说逗不逗?

既然龙纹屡禁不止,皇爷们便只好继续抠细节:只有五爪龙是高贵的龙,由皇帝使用。三爪、四爪的龙(后世也把它们分别称为“蟒”和“蛟”)可由民间使用。从此五爪龙确立了它至高的“皇家身份”。

明朝伊始,龙的形象又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洪武时期的龙,体态与元龙相似无二,但却长得猫里猫气,这在中华龙的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得到一个有趣的美称叫“猫脸龙”。

到了永乐时期,明龙恢复了生猛的形态,目光如炬,怒发冲冠,鬣毛齐整,闭嘴龙嘴形像猪,被称为“猪嘴龙”。成化时期的龙眼呆萌无比,像是戴了一副眼镜,被戏称为“眼镜龙”。

清龙与明龙看上去比较相似,但四肢稍短,龙须和尾鳍得到强化,到了乾隆时期,龙的胡须拉得特别长,成为了今天大众所熟悉的“龙须”。

清朝延袭了元明对龙爪定的规矩,五爪龙纹只能在皇帝及其极亲近的皇族中使用,其他贵戚只能用四爪蟒纹,而正龙纹的等级要高于行龙纹。

几千年来龙的造型演变,有学者总结概括得十分到位:史前多元一体,商周简朴抽象,春秋洒脱秀丽,秦汉雄浑豪放,隋唐健美圆润,宋元稳健端庄,明清华丽繁复,今朝魅力无量。

在瓷言瓷,咱们再回到瓷器上。多年来,我把自己在研究青花瓷龙纹所掌握的规律,编成了琅琅上口的歌诀,既生动形象,又易懂易记,适逢龙年,也借着今年这个好年景,借着今天这个机会,我把它们贡献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吟唱把玩。权当是为瓷器收藏事业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吧。

元代瓷器龙纹的特点比较集中,归纳成一首歌诀:

元龙小头修长身,张口露齿吐舌芯,

鬃毛后飘肢颈纤,线条交织网格鳞,

诸多元龙非御用,双角五爪入皇宫

明代的瓷器龙纹种类繁多,不同时期的特点各不相同,我编成了七首。分别如下。

洪武龙纹歌诀是

洪武偏爱猫脸龙,圆面巨睛满眼萌,

软角无鬃脖颈细,网格龙鳞遍全身

永乐、宣德龙纹歌诀是

永乐宣德体格粗,凶相毕露发前突,

五爪短小龙头大,张嘴象鼻闭嘴猪

成化龙纹歌诀是

成化龙纹美仪容,巨嘴紧闭毛发耸,

圆点眼珠鼓眼镜,五爪张开似风轮

弘治龙纹歌诀是

弘治酷似成化龙,仔细端详有不同,

龙爪关节更纤细,镰形趾甲显刀锋

正德龙纹歌诀是

正德仍是眼镜龙,头长如鳄矫健身,

蝠翼应龙龙躯短,黄底器上舞绿龙

嘉靖龙纹歌诀是

嘉靖龙纹线条粗,眼似灯泡嘴像猪,

似鸟似犬鬃毛乱,身驱细弱肢乱舞

万历龙纹歌诀是

万历龙头乱发蓬,咧嘴伸舌怪眼睁,

身体纤弱姿态僵,五趾酷似蟹爪伸

清朝的瓷器龙纹我编了四首歌诀,我分别讲给你听。

顺治龙纹歌诀是

顺治龙显狂野相,一扫前朝颓靡状,

鬃毛上竖迎风起,粗壮鸡爪露锋芒

康熙龙纹歌诀是

康熙头大面目凶,宽额小角短发鬃,

上颚短来下颚长,身躯翻滚势如弓

雍正龙纹歌诀是

雍正龙纹形俊秀,上直鬃发窄嘴头,

线条精致色泽鲜,扇状龙鳞楔入肉

乾隆龙纹歌诀是

乾隆头长尾卷秃,浓鬃飞扬圆目突,

弓形龙姿千百态,舞爪张牙密鳞腹

你都记住了吗?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龙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高大上的形象,以至于咱们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已是清末民初的事了。1903年,著名思想家严复留学归国,为国人引进了图腾的概念,此时中华大地正处于民族危亡之中,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满汉尖锐矛盾,有人提议应该设一个中华民族图腾,以此来团结全中华各族人民。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率先提议用龙做图腾,它有广泛的普及性,又是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形态,是由各种动物、不同图腾揉合而成的一个综合体,龙的身上有蛇的身躯、鹰的爪子、羊的眼睛、牛的尾巴,正如各族人民一起构成了我们的中华民族。这个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于是龙这个在华夏大地尽人皆知的上古神兽形象,就成了中华大家庭共同的图腾,而咱们中华儿女就成了“龙的传人”。

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来评论区留言哦。

举报/反馈

烨赫华翰

1.1万获赞 2692粉丝
转发作品请标明出处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