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沙俄1861年农奴制改革因克里米亚战争惨败而起,改革促俄进入资本主义阶段,推动现代化,但保留封建残余,农民仍受剥削。改革增强了国力,巩固了沙皇统治,缓解了社会矛盾。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沙俄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853 年到 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沙俄惨败,更是让沙俄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这场战争中,俄国面对英法等工业强国,暴露出武器落后、运输工具不足、军需品匮乏以及政治经济体制落后等问题。这场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战争的惨败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加剧了国内各阶级间的矛盾,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在农奴制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偿为地主劳动,大量劳动力无法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导致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缺乏必需的劳动力。同时,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窄。

1858~1860 年,农民暴动和起义总计近 290 次。在农民反抗运动的推动下,革命民主主义者同自由主义者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展开了论争。自由主义者提出在保存沙皇政权、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废除农奴制度;而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统治土地上,可以自由结婚,处理个人及家庭事务,并且能够自由选择职业。

这一举措使得农奴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提供了可能。农奴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从事不同的工作,有的进入工厂成为工人,有的从事商业活动,这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力资源。

沙俄改革的内容

  • 土地赎买

农民可以通过缴纳赎金的方式获得土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赎买土地的费用比实际地价高出两三倍。据资料显示,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粮食的平均产量为 2 亿 5 千万俄担,其中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粮食为 5 千万俄担,占产量的 20%。但即便如此,绝大部分农民都无力承担高昂的赎金费用。这使得农民在获得土地的过程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很多农民为了支付赎金不得不借债,陷入了更深的贫困之中。

  • 沙俄农村管理机构的调整

沙皇政府在传统村社组织的基础上,将几个村社合并为乡。一个乡的人口从 300 到 2000 不等,名义上实施自治,实际上处于地方贵族权力严密控制之下。这种管理机构的调整并没有真正赋予农民自治的权力,反而让地方贵族更加牢固地控制着农民的生活。农民在村社和乡的管理下,依然受到诸多限制,无法真正实现自由发展。

  • 其他方面改革

在法制改革方面,农奴制改革取消了领主的司法权力,建立了地方司法体系。这一举措使得司法事务更加规范化,在理论上取消了司法事务上的阶级差异。在建立初步地方自治方面,在农村建立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农村杜马,其中有大约 1/10 的农民代表。这为农民参与地方事务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渠道,但由于农民代表比例较低,他们的声音在决策过程中往往被忽视。

此外,教育改革建立了初等国民教育网,增设了半职业教育中学,大学恢复教授自治权,但教授由政府任命。军事改革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年满 20 岁的青年不分等级都要应征入伍。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着不彻底性和局限性。

1861年沙俄改革的影响

  • 对沙俄国内的积极影响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为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在农业方面,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些农民开始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据统计,改革后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在工业方面,农奴制的废除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同时,巨额的份地赎金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工厂数量不断增加。

1866 年俄国的工厂不到 3 千个,到 1903 年已近 9 千个。工业产品的种类和产量也大幅增长,如布匹的生产在 1861 - 1881 年间增加了两倍,生铁的产量由 1860 年的 2050 万普特增至 1890 年的 5660 万普特,钢产量由 1250 万普特增至 52000 万普特,煤的产量由 1800 万普特增至 36700 万普特。俄国开始走上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的一大工业强国,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 对社会长期发展的消极影响

然而,沙俄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农民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在经济上仍然受到严重剥削。他们为了赎买土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很多农民因此陷入贫困。

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比原来还少,而且不得不承担各种苛捐杂税。据统计,改革后农民承担的赎金、贷款利息、赎买手续费以及土地税、自治税和村社捐税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使得他们常年在饥饿线上挣扎。

农民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在经济上仍然依附于地主。农民的土地被地主割去了 1/5 以上,有些省份甚至达 40%以上。地主霸占良田和整块的土地,将零星土地和沙地分给农民,致使农民不得不以高价租种地主的土地。其次,工役制农奴经济是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另一表现形式。八十年代中叶,在欧洲 43 省中,17 个省是工役制农奴经济占优势。

此外,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工役制农奴经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民在缺乏土地的情况下,被迫以最苛刻的条件向地主租佃,接受工役制剥削。

  • 历史意义

1861 年沙俄农奴制改革首先是维护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改革没有改变地主土地占有制,贵族地主继续掌握着国家政权,照旧控制着大量土地。

同时,改革也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壮大和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开始出现,为农村资产阶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改革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业资产阶级也得到了发展。

此外,这次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巩固了动摇的沙皇专制统治,防止了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

  • 对其各民族的意义

农奴制改革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通过改革,俄国的农业生产逐渐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转变,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提高了俄国的经济实力,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一定的土地,虽然生活依然艰苦,但相比农奴制时期有了一定的改善。同时,资产阶级的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增强抵御西欧国家扩张的能力也是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俄国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实力的提升,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抵御西欧国家的扩张。

最后,改革巩固了沙皇统治。通过改革,沙皇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利益需求,缓解了国内的紧张局势,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举报/反馈

春秋谈历史

3万获赞 4460粉丝
历史长河,百家争鸣,智慧火花,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