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最有名的十首诗句,秋尽冬来,总有一个冬季是浪漫的
1. 《江雪》——柳宗元
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3. 《问刘十九》——白居易
4. 《梅花》——王安石
5. 《别董大》——高适
6. 《塞下曲》——卢纶
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8. 《长相思》——纳兰性德
9. 《青松》——陈毅
10. 《沁园春·雪》——毛泽东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浩瀚长河中,冬季以其独特的寒冷、静谧与美丽,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他们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冬日的景致,或以深情的语言寄托内心的情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其中,这十首尤为著名的诗词,不仅展现了冬天独有的韵味,更蕴含了诗人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写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因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毫无实权且受地方官员监视,官署里没有住处,只能在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这个冬天,大雪纷纷时,他独自一人在江边垂钓,写下了这首最能反映冬天的孤寂的名作。
• 赏析:
诗人仅用二十个字,就描绘出一幅幽静寒冷的江乡雪景图。
“千山”“万径”衬托出环境的广阔寂寥,“鸟飞绝”“人踪灭”更显极端的寂静。在这样的背景下,寒江之上的“孤舟蓑笠翁”独自垂钓,渔翁的形象清晰而突出。
这不仅展现了冬日雪景的寒冷孤寂,更是诗人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寄托,抒发了他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此诗意境幽僻,刚劲有力,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写作背景: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后被贬为睦州司马。此诗应写于他遭贬之后的严冬。
诗人在远行途中,遇到大雪,刚刚遇到了一所可以避风雪的茅屋,于是也是了这首诗。
• 赏析:
诗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通过“日暮”“苍山”“天寒”“白屋”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暮色苍茫、寒冷凄凉的氛围,既写出了旅人路途的遥远和艰辛,也体现出山中人家的贫寒。
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在寂静的夜里,犬吠声打破了宁静,风雪中归来的人给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气。
整首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悠远的意境,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酸辣以及,也散发着一丝暖意,毕竟在人生的艰难路途中能够遇到一些温暖,才是最能让人感动的。
• 原文: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写作背景:
此诗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当时他远离官场纷争,生活相对闲适,于是以温馨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冬日里悠闲阿德生活,以及友情的温暖与珍贵。
•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的情景。
“绿蚁新醅酒”描绘出新酿的米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一层微绿的酒渣,“红泥小火炉”则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晚来天欲雪”点明了时间和天气,为后面的邀请做了铺垫。
诗句以如叙家常的语气,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温馨,展现了诗人在冬日里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闲适生活的享受。
• 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写作背景:
公元1074 年春,天下大旱,反对派将此归咎于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在巨大压力下第一次让王安石罢相。后来情况好转,王安石又继续维持变法,但因长子亡故、变法派内部分裂、皇帝支持力度大不如前等诸多原因,新法难以推行,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退居中山。
• 赏析:
诗人以梅花自喻,“墙角数枝梅”生长在偏僻的角落,却不畏严寒,“凌寒独自开”展现出梅花的坚强和独立。“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通过梅花的香气与雪相区别,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性。
这首诗在看似简单的描写中,蕴含着诗人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精神,也表达了他孤独的心态和对自己品格的坚守。
• 原文: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六年(747 年),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不得不离开长安。此时的高适也处于不得志的境遇中,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写了《别董大二首》。
董大是一位著名的琴师,如今落魄离京可谓凄凉,高适却在离别诗中写下了满满的激励,不仅是勉励朋友,更是对自己的勉励。
• 赏析: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壮阔的边塞景象开篇,黄云蔽天、白日昏暗、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营造出一种雄浑悲壮的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下,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却笔锋一转,对朋友进行劝慰,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和祝福,体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此诗一扫唐人赠别诗的凄清缠绵,具有独特的风格。
• 原文: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写作背景:
卢纶是唐代的边塞诗人,其创作多反映边塞的战争生活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这首诗是他所作的《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写了一位将军在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 赏析:
“月黑雁飞高”描绘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高飞的景象,暗示了环境的寂静和紧张。“单于夜遁逃”说明敌人在夜晚偷偷逃跑,给人一种突然的感觉。
“欲将轻骑逐”表现了将士们发现敌人逃跑后,准备迅速出击的果断和英勇,“大雪满弓刀”则通过描写大雪覆盖在将士们的弓和刀上,既点明了季节是冬天,又烘托出了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的无畏精神。
整首诗简洁明快,富有张力,展现了边塞冬天的独特景象和将士们的豪迈气概。
•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写作背景:
岑参是唐代的边塞诗人,曾多次到过边塞。这首诗是他在西北边塞的一次送友归京的经历中所写,不仅是作者的代表作,更是边塞诗中的经典 。
• 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西北边塞风雪的奇寒,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突出了边塞风狂雪早的特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展现了边塞雪景的奇异壮丽。
后半部分描写了雪中送别的场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热闹的宴饮场景与寒冷的雪景形成对比,更显离别的悲凉。最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通过留白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不舍。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边塞冬天的严酷,又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 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写作背景:
纳兰性德出生官宦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便入国子监,二十三岁便中进士,随后便入朝为官。作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他也经常随皇帝出巡。这首词便是他在一个冬天随驾出行,远离家乡时所作。
• 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了行程的遥远和艰辛,“夜深千帐灯”则描绘了夜晚宿营时众多帐篷中灯火通明的壮观景象,但在这壮观背后却隐藏着词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风一更,雪一更”,强调了冬日风雪的交加,使环境更加恶劣。“聒碎乡心梦不成”,说明词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入眠,思乡之情愈发强烈。“故园无此声”,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将词人在冬天的旅途中的思乡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 原文: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表达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 赏析:
诗中“大雪压青松”描绘了冬天大雪纷飞,青松被雪覆盖的场景,“青松挺且直”则突出了青松在重压之下依然挺拔直立的姿态,体现了青松的坚韧和不屈。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思是要想知道青松的高洁品质,只有等到雪融化的时候,暗示了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高尚品质。
此诗以青松为喻,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畏艰难的精神。
•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原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原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写作背景:
1936 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 16 天。2 月 5 日至 20 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
• 赏析:
开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展现了冬天北方的壮丽景象,气势恢宏。“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进一步描绘了雪景的广阔和壮观。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群山比作银蛇舞动,高原比作蜡象奔跑,赋予它们生命和活力,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是对雪后晴天景色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又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借眼前雄浑的壮景抒发了数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一代伟人激情万丈的胸襟。
整首词意境壮美,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