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伍家顺坚守制陶技艺六十年,面对传承危机,通过网络展示制陶,传承文化。其作品入选非遗名录,获认可。他坚信手艺有价值,坚持传承,为灌阳陶艺续命。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伍家顺,一位与陶泥相伴大半生的老人,此刻正静坐在这间满载岁月沧桑的陶屋里。他的手指轻轻抚过那熟悉而冰凉的陶泥,每一次触碰,都是对过去六十年岁月的深情回顾。

“湾门口屯,在这桂北一带,是制陶的老字号。”他轻声低语,仿佛在对空气倾诉,又似在与内心深处的某种信念对话。这不仅是家族的传承,更是两百年来,屯里人生活与历史变迁的见证与记录。

他记忆中的父亲,总是满身泥泞却目光坚定。在那些年月里,陶器既是他们的饭碗,也是他们的骄傲。陶器远销湖南、广东的辉煌历史,至今提起仍让他嘴角上扬,眼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然而,那份骄傲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辛劳,是双手布满的厚茧和裂痕,是无数个从黎明到黄昏的坚守与付出。

“如今,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了。”伍家顺叹了口气,望向窗外那片曾经热闹的厂坊,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机器的轰鸣取代了手工的温度,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遗忘了泥土的芬芳。伍家顺担忧,这门古老的技艺是否会在他这一代悄然消逝。

但伍家顺并不甘心。每当他走进土窑,感受到那份熟悉的温暖时,他便深知自己不能放弃。制陶对他来说,已不仅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他的生命所在,是他与这个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每一次旋转陶轮,每一次指尖的按压,都是他与古人智慧的交流,是对美的追求,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

面对儿子的质疑,“爸,你真的认为还有人会关心这些老东西吗?”伍家顺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

“有,一定有人会懂。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有后来者继续这份传承。”伍家顺语气坚定,眼神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于是,伍家顺开始尝试新的方式,通过网络展示制陶过程,讲述每一件陶器背后的故事。他想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不仅仅是陶罐、陶碗,它们是时间的印记,是文化的载体,是连接我们与祖先的纽带。

当伍家顺看到一位年轻女孩因自己的视频而感动落泪,并表示想要学习制陶时,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那一刻,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灌阳陶艺的未来。

“陶叫叫”,这个充满童趣的名字,是他们湾门口世代相传的宝贝。它不仅是陶器,更是文化的使者,承载着灌阳的乡土记忆和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前年,“陶叫叫”成功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那一刻,伍家顺仿佛看到了老父亲欣慰的笑容,听到了他穿越时空的鼓励:“家顺啊,咱们的手艺有救了。”

每年的“二月八农具节”是伍家顺最期待的时刻。他与弟弟一起会带上精心制作的“陶叫叫”到县城的集市上摆卖。那些形态各异、能发出清脆哨声的小家伙总能吸引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和大人们的赞叹。那一刻,伍家顺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心中充满了创作的喜悦和传承的使命感。

2022年的深秋是伍家顺难以忘怀的时刻。“陶叫叫”在千年桂林文化会馆的展览上大放异彩,那些原本静默在土窑里的小淘气竟然在如此大的舞台上收获了众多人的喜爱和认可。桂林市领导和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的主席亲自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这让伍家顺这位老匠人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他更加坚信自己的手艺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传承和发扬光大的。

如今,伍家顺依然坐在陶屋里,抚摸着陶泥,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他深知自己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但他可以用双手为这门古老的技艺续命——哪怕只是多一天、多一小时、多一分钟。

因为伍家顺深知,只要自己还在,灌阳的陶火就永远不会熄灭。

举报/反馈

灌阳文化探秘

3.2万获赞 3052粉丝
关注本地风俗文化,推介灌阳特色!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