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央视新闻报道了领导人视察战略火箭军某部的消息,一排排威武霸气的东风-26A战略导弹震撼亮相,那场面,简直是“真理之光”普照四方,大国威慑力拉满!
这新闻一出,咱们这些军事爱好者可是过足了眼瘾,纷纷开始研究视频,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款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强大威力。其实,大家对东风-26导弹并不陌生,早在2019年建国75周年国庆阅兵式上,它就曾公开亮相过。不过,当时它“犹抱琵琶半遮面”,弹头被发射筒包裹得严严实实,弹头位置还有保护罩,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谁也不知道它究竟长啥样。而这次,它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仔细一看,这款东风-26A安装的是一种细长的“双锥体侵彻型”弹头,这种设计可大有讲究。首先,它可以有效降低飞行阻力,让导弹像离弦之箭般快速上升,在末端阶段,更能以超过10倍音速的高超音速,对敌方重要目标实施精准打击。面对如此迅猛的攻势,现有的反导系统很难进行有效拦截,这可是东风-26A的一大杀手锏啊!
说到“双锥体”设计,那可是导弹领域的一项“老技术”了,最早应用这项技术的,是美军的潘兴II中程弹道导弹。咱们以它为例来说道说道,橙色(白色部分)和蓝色箭头(墨绿色部分)所指的,分别是大小两个弹头的直径,在飞行时,这两个弹头都会受到迎面空气的升力作用,但是,由于直径不同,产生的升力大小也不一样,再配合尾舵和微型角度调节火箭的“神助攻”,弹头就能在飞行过程中灵活地改变轨迹,拥有了一定的机动变轨能力。
虽然以现在的技术标准来看,这种能力算不上什么高科技,但在上世纪80年代,那绝对是领先全球的先进设计理念。当时,就算是苏联的大型地面相控阵雷达,也很难精准地捕捉到弹头的飞行轨迹,拦截弹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精确的拦截参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导弹飞向目标。所以说,“双锥体”设计,不论是在40年前,还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都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弹头气动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东风-26A之外,咱们的“近程小霸王”东风-15B弹道导弹也采用了这种“双锥体”弹头设计。一般来说,这种细长的设计意味着它拥有极强的目标侵彻能力,再配合上用类似坦克炮穿甲弹材质的特种合金打造的弹尖部分(就像潘兴II导弹最尖端部分使用的贫铀合金),再加上高达10马赫的末端攻击速度,简直是“无坚不摧”!
无论是航母那厚达50毫米的钢板飞行甲板,还是多层内部甲板,在它面前都如同纸糊一般,轻轻松松就能穿透,并在航母内部爆炸,造成毁灭性打击!当然,东风-26A的“胃口”可不仅仅是航母,打击地下50米深的加固型堡垒也照样不在话下。要知道,像关岛以及东南沿海那个小岛,经过几十年的战备经营,这类地下加固型堡垒可是不少,比如那个“佳山基地”,自以为躲在地下就能高枕无忧。
殊不知在“双锥体”弹头面前,一切都是徒劳。当然,对付“佳山基地”这种“小角色”,东风-15B就足够了,根本用不着咱们的“大杀器”东风-26A出手。说到这里,咱们不妨来聊聊美苏争霸时期的“中程导弹之王”——苏联的SS-20“少先队员”和美国的“潘兴II”。
这两款导弹,当年可是“一时瑜亮”,并称为“中导双雄”,让双方都感到芒刺在背。后来,《中导条约》签署,这两款导弹也光荣退役,被销毁殆尽。不过,为了“留个念想”,条约允许双方各自保留不超过5枚的“展品”,用于展览和教学。美苏两国还“礼尚往来”,相互交换了一枚,也算是一段历史佳话了。
而咱们的东风-26系列导弹,则是21世纪10年代设计定型的“后起之秀”,射程超过4000公里,妥妥的中程导弹。由于拥有后发优势,东风-26系列已经发展出了多个型号,并且实现了“核常兼备”,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发射不同类型的弹头,真正做到了“多才多艺”。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多样化的用途,东风-26系列导弹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中程弹道导弹,堪称新一代的“中程导弹之王”!
为什么东风-26A能够如此“高调”地公开亮相呢?用军迷朋友们的话说,那就是“不够先进的才拿出来展示”。据外界猜测,由东风-26的弹体和东风-17的“乘波体”弹头“强强联手”打造的东风-27中程导弹,很可能已经悄然服役。
这种导弹,不仅继承了东风-26的优良传统,更“融合”了东风-17的“独门绝技”——“乘波体”弹头,具备更高的机动性和更难以捉摸的弹道,拦截难度更是直线上升,让对手防不胜防。
总而言之,在当今世界,“丛林法则”依然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残酷现实,要想安安心心地搞建设,过上幸福安稳的好日子,就必须手握“重剑”,让那些虎视眈眈的“强盗”们望而却步。毕竟,只有强大的实力,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