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新感知10月21日讯 10月21日,潍烟高铁开通。潍坊北站至莱州、招远、烟台站间最快24分钟、34分钟、78分钟可达,莱州、招远市接入全国高铁网,进一步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互联互通。
王新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西工务段平度线路车间副主任,曾获荣获“济南局集团公司百日会战最美青工”“济南西工务段先进个人”等称号。
在潍烟高铁昌邑至莱州段的施工现场,一个面部黝黑的身影在高铁线路上夜以继日地忙碌着,他就是来自山东菏泽的小伙儿王新振。作为该段工务设备介入管理的负责人,王新振既要解决施工现场发现的新问题,也要根据日常管理经验,将以往运营的老问题在建设阶段消灭解决。安全性和平顺性的更高要求,练就了他“眼尖、耳锐、心细”的拿手本领,同事们形象地比喻高铁介入工作像“绣花”一样,是一个精细活。
“绣花”体现在用心上。“线路质量是列车运行是否平稳舒适的关键,容不得一丝马虎”,这是王新振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轨道精调质量正是确保线路质量的关键环节。精调现场,他要重复“弯腰、测量、记录、起身、行走”这一动作,每天近万次弯腰起身,而质量的提升绝不仅仅只依靠体力,轨道的精调精确到毫米级,除了付出体力,更多的还要依靠眼力,这些“毫厘之差”会直接影响线路的平顺性,所以他在介入之初就给自己立下了目标——“精调零误差”,凭借一股精益求精的韧劲儿和“火眼金睛”,潍烟高铁综合检测列车拉通试验中,各项指标都位居前列。
“绣花”体现在用情上。王新振团队大多都是“90后”,平均年龄不到30岁,92年出生的王新振不但是工作上的带头人,生活上还充当着“老大哥”的角色。今年夏天,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往往四点就集合准备去检查线路,王新振总是比伙计们早一个小时起床,提前为大家准备好早饭,好让兄弟们在路上吃。临近出发,太阳还没升起,车窗外黑乎乎的,兄弟们大多还没睡醒,大家干脆闭着眼边休息边吃饭,有的同事开玩笑地说“天还没亮,睁着眼和闭着眼没什么区别,闭着眼吃饭还能眯一会儿”,这个闭眼吃饭的绝技至今仍旧保持着。
背依山海、大道始成。潍烟高铁的顺利开通,给王新振的介入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此时此刻他又有了一个新目标,就是乘坐列车行驶在自己躬耕的高铁上,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去看海。新时代的铁路人既平凡又伟大,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披星戴月的无怨无悔,有着身肩使命的坚定忠贞,正是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绣出新时代的“铁路精神”。
中国山东网记者刘自锐张敏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