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汝嘉1
(1.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天津市 300270)
摘要:中国-中亚粮食安全合作由来已久,伴随着双边粮食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双方更加重视在不同层面促进双边粮食安全合作。世界现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度逐渐提升,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应得到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成功实施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密切合作。现今,中国与中亚粮食安全合作具有良好前景,但因气候变化、国家和地区冲突、国内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粮食安全合作仍存在较多障碍,一是存在生态环境与生产需求不平衡的现象;二是以价格为导向的中国与中亚地区粮食贸易合作形势将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化。解决措施包括建立高效的交流机制,提供高效、灵活的合作平台和互动机制,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
关键词:粮食安全合作,中国,中亚地区,农业
魏汝嘉.中国-中亚地区粮食安全合作简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百家.2024年10月17日.ISSN2749-9065
基金项目:2023年度天津外国语大学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中亚粮食安全合作:践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平稳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构建安全稳定的粮食大局,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发展责任也是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参与国的首要义务。2019年,中国发布的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现阶段已实现两项重要内容,其一为国际合作正在全面加强,其二为对外开放逐步日益扩大。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方面始终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中亚国家作为中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部分国家,始终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农业经贸合作,因此粮食安全问题也成为进入双方会谈的重要议事日程。中亚地区不仅是中国的合作伙伴,更是推动中国建设全面开放格局中对外开放与合作方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从中国与中亚地区粮食安全合作现状入手,对现实困境进行分条论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助力中国与中亚地区粮食安全合作迈入新时代。
一、食为政首:中国与中亚粮食安全合作现状
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而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亚地区地处亚欧大陆的中部,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旱作农业资源[1]。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石。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最初提出粮食安全这一名词,将其定义为“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可以完全获得满足生存和健康的所有食品”。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粮食安全的内涵由“购买和支付得起基本食物”扩展为“获取足够的食物,过上幸福的生活”。进入21世纪,粮食安全的概念再次拓展,其成为“足够可能满足需求者对饮食的全部需求和偏好”[2]。国内学者将粮食安全放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中,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一同铸就国家安全大局。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的核心要义是提升国内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呼吁国民一同保护和重视中国粮。跟随时代的发展,各类新型杂交农产品拓宽了农作物的生产范围,从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到维持稳定良好的国际粮食合作。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地缘冲突、经济问题和极端天气是造成粮食危机的三大重要原因[3]。2023年,激烈的地区冲突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并导致较为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在食物紧缺地区,亚健康率和死亡率数值较大。59个国家和地区近2.82亿人陷入粮食危机状态。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认为全球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全球采取综合性应急处置措施,促使全球粮食体系成功转型,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不安全问题。根据《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总结,环境资源、极端天气事件和经济问题仍将成为下一年度粮食危机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产出约占世界1/4的粮食,成功实现14亿人的温饱问题。中国于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入重点合作领域中。中国同非洲、太平洋岛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粮食安全合作,在巴新、密联邦、萨摩亚等岛国实施多项农业技术援助项目,通过推广作物育种和农业技术创新等方式,在斐济和巴新实现了菌草技术援助,通过创办机制和合作论坛,逐步推动双边官方和非官方沟通交流[4]。
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作物(马铃薯、甘薯等)和豆类作物(大豆、蚕豆、绿豆等)的总称。谷类作物是国内粮食的重要来源,玉米作为高产作物之一,2012-2022年间增长了33.20%,使得粮食单产量显著增加。我国谷类作物的自给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小麦和水稻两种谷类作物可以做到自给自足,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线,取得中国粮食的辉煌成就[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粮食安全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开拓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坚持国内为基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保障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将种子安全问题归入粮食安全战略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将民族种业大局落在实处。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柱是农业技术创新,依靠农业技术创新提升粮食产量和资源利用率,构建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中亚地区的粮食产业尚有苏联分工的痕迹,农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数量比例问题,而中亚地区的不同国家进口作物种类有部分区别,除哈萨克斯坦外,其余中亚国家的进口作物种类繁多,但从粮食种植结构来看,中亚各国种植作物均以小麦和大麦为主,其余作物为辅助种植农作物[6]。中亚国家的粮食产量增长速度低于中亚地区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在全球稳定的大局中,这一趋势将促使中亚国家增大粮食进口总量。中亚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用地面积达3万公顷,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国家的人均耕地占有量远超中国,然而中亚地区的粮食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哈萨克斯坦的粮食产量较好,而塔吉克斯坦因为粮食产量较少,被联合国归入粮食救援国家行列[7]。畜产品高度集中,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产品供应量和产品供应种类,将粮食安全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机制紧密结合,举力造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实际现象[1]。
二、居安思危:合作困境简析
一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虽在保障国家安全、推进国家繁荣方面拥有一致共识,但存在生态环境与生产需求不平衡的现象。国家粮食产量的大小依托于生态系统的好坏,而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接近饱和时,农作物生长环境将趋向于不再接种状态,因过度使用导致的土壤和草场荒漠化、盐碱化和沙化将严重影响中亚地区粮食产量和与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合作,然而伴随着土质的变化、粮食产量的下降,农作物产品的价格会随之升高,继而引发食品价格波动和粮食安全合作能力下降。根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发布的2022年共和国环境状况和自然资源利用情况国家报告,2022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内的盐碱化土地,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土地越发增多,根据土地的质量特征,哈萨克斯坦有超过9000万公顷的侵蚀和易受侵蚀的土地,其中2930万公顷实际已被侵蚀[8]。
二是以价格为导向的中国与中亚地区粮食贸易合作形势将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化。中国的农业产品基本集中在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而新疆地区作为畜牧业重区,不仅会生产大量的农产品,而且需要肩负国家畜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担,是国家开发绿色食品和加工业的新基地,并且在天然气领域,中国新疆地区的天然气较为富足,能够供应给有需要的国家充足的天然气,这一特色产业与中亚地区的特色产业有所冲突,中亚地区依托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充足,金属矿物质也十分丰富,具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称,在一定程度上,两方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中国与中亚地区在采购粮食方面需要长期、稳定、可持续的供应,而中亚地区因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的影响,可能无法按照订单要求准确备货,易造成地区产量不稳定、供应不充足的问题。
三、和衷共济:共创中国-中亚粮食安全合作美好未来
中亚国家是中国的周边邻国之一,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家长期开展友好合作。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粮食网络的重要节点,每年粮食总产量居中亚地区榜首,其粮食出口量常年保持较高水平,这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粮食安全合作提供良好基础。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粮食安全合作得以稳步推进需依靠三点要素,其一是建立高效交流保障机制,为保障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粮食安全合作稳定性提供支持,其二是深化双边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其三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为双边粮食安全合作提供高标准的技术支持。
其一在建立高效交流机制层面,给予双边关系更牢固的保障,为双边合作保驾护航。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粮食安全合作不仅促进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使两国完善各自的粮食安全政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更为全面且高效的合作机制。2022年,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曾在正式会议中着重提出改善市场粮食供给问题,加强中亚国家之间在粮食安全领域的相互合作,颁布各项农作物的法令文件,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操作,大力提升中亚地区的粮食供给能力和粮食供应稳定性。中亚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在促进双方友好互助的过程中,也提供给双边相关机构更多的思考空间,促使双边合作范围既广又深。在中国与中亚双边粮食安全合作的过程中,建立高效的交流机制,提升双方的信任程度,将合作流程透明化、公开化,有助于提升双边合作的公信力,为下一步实现更为密切的双边交流提供现实基础。
其二在促进双方的沟通交流方面,两方均应提供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平台和更为灵活的互动机制。中亚国家作为“一带一路”的先锋地区与核心区域、世界最大的连片陆地[9],是中国联结亚欧、跟随“丝绸之路经济带”拓展经济合作的重要区域;中国作为最早与中亚国家建交的国家之一和中亚国家的邻国,是中亚国家临近海洋和其他近邻的重要通道。中国现已与中亚五国实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上保持高度共识。2023年,中国举办首届中国—中亚合作峰会,夯实中国-中亚合作机制,促进中国—中亚高层外交,加强双边合作往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铁路合作项目促进三方政府间合作,加深互联互通理念,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未来发展中,应依据现有机制,完善、创造更为高效且新颖的新机制,例如双边全覆盖免签等。
其三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可视化分析水平是促进“中国与中亚地区”粮食安全合作的重要推动力。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东方红HB2204混合动力轮式拖拉机、采茶机器人、智慧农业等,而面对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农业生产设备的成功研制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需要更为先进、更被社会所接受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两部分成功结合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人工智能在合理化、高效化解决农业技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利用程序设计、可视化操作等将与生产相关的部分融入到农业活动、保障粮食安全中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分析现存市场各项指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韧性,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紧急事件。人工智能参与到农业领域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传统农业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被改造成集预测、设计、评估、总结、实践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模式,为平稳实现双边粮食安全合作奠定重要基础。人工智能时代的农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粮食安全的关键。身处科技变革的浪潮中,国家对于资源的竞争态势越发明朗,农业生产需要充足的资源和先进的人工技术,而人工智能技术恰恰可以弥补现存农业技术尚不完善的缺陷,亦可带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面对新一轮挑战的时候能够更加自信地应对。
结语
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粮食安全合作不仅是双边政治和经济任务,同时也是一种安全文化,它促使双边政府在参与粮食安全合作的过程中,将安全思想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参与合作的工作人员心中。随着中亚五国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中亚五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开始成为政府机构的主要议题,中亚地区各国政府通过建立独立的研究机构和部门开展粮食安全工作,如哈萨克斯坦卫生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吉尔吉斯斯坦参与食品法典工作等。中亚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交流机制,构建高层次双边互动机制,成就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可视化分析水平逐步解决。根据各项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2023年生产了900万吨粮食,相比2022年国内产出粮食总量多出100万吨,吉尔吉斯斯坦在2023年上半年粮食产量相比去年减少36.6%[10],塔吉克斯坦2023年谷物产量为150万吨[11],中亚地区的粮食产量随着生产技术和保障水平的提升日渐增多。中国与中亚地区粮食安全合作不仅拉动双边经济发展,促进农业技术改革创新,也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提供长远保障。
参考文献
[1] 于敏,姜明伦,柏娜&邵源春. (2017). 中国与中亚粮食合作:机遇与挑战. 新疆农垦经济(05), 1-4.
[2]中国计划出版社. (2023). 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需提升三重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302/t20230220_1348979.html.
[3] 韩博. 三大因素致全球粮食危机局势持续恶化[N]. 法治日报,2024-05-06(005). DOI :10.28241/n.cnki.nfzrb.2024.002616.
[4]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中国 - 太平洋岛国合作事实清单[EB/OL]. 2022-5-25. http://www.cidca.gov.cn/2022-05/25/c_1211650604.htm. 2024-6-28.
[5] 王可山. (2023). 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09),99-109.
[6] 张宁. (2019).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粮食贸易分析. 欧亚经济(02),8-21+125+127.
[7] 刚翠翠&任保平. (2015).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的中亚五国发展模式. 改革(01),109-118.
[8]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сборник. (2022). Охрана окружающей среды и устойчивое развитие Казахстана 2018-2022. Площадь земель, подверженных ветровой и водной эрозии. Комитет по статистике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экономики РК.
[9] 袁剑. (2020). 什么是中亚?——地缘身份、内部结构与复线历史. 文化纵横(06),133-140.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23年1-7月吉粮食产量锐减[EB/OL]. 2023-08-28. http://kg.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308/20230803436324.shtml.2024-08-10.
[11] 丝路新观察.塔农业产业现代化升级,中方可以大有可为![EB/OL]. 2023-12-01. http://www.siluxgc.com/static/content/tjk/2023-12-01/1180243531832262656.html. 2024-08-10.
文:魏汝嘉
审:Sherry
【期刊简介】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简称《生绿》,英文名称为BioGreen -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是一本开放性科学期刊,国际刊号为ISSN 2749-9065。本刊聚焦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动态热点,具有科普性、前沿性、创新性、综合性、便捷性,涵盖思想、学术、研究、产业、文化、教育、国际、NGO等诸多领域,并提供关于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框架等问题的实时新闻和趋势。
作为一本科学期刊,本刊下设卷首语、聚焦/封面故事、科学论文、观点、影像、动态、广角和专栏几个固定栏目,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刊发,并可免费阅读和开放下载。
中文投稿:v31@cbcgdf.org
英文投稿:sherry@wbag.org
咨询电话:010-88431370
期刊官网:http://z.cbcgdf.org
来稿写作要求请参见《生绿》官网征稿格式要求。
本刊长期关注/欢迎以下主题的投稿与研究:
野生动植物保护、入侵物种管理、迁徙物种保护、气候变化影响与对策、“双碳”目标与实践、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塑料污染防治、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发展、土壤健康与修复、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森林保护与管理、湿地保护、海洋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教育与宣传、生态旅游、绿色金融、环境政策与法律、城市生态建设、环保技术创新、能源节约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农业生态工程、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发展、同一健康。我们期待您的研究与贡献,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