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个木碗,这木碗内外都涂着朱漆。这个木碗实物,能体现出当时漆器的发展情况,完全可以证明咱们国家漆文化的历史很久远。
《史记》里写着:“庄子呢,是蒙地的人,名字叫周,以前做过漆园吏。”并且《史记》也记录了漆园的管理制度和漆树的种植情况,从这能知道,在商周的时候,漆工艺就已经是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了。
漆工艺从夏、商、西周、春秋一路发展到战国时期,工艺水平达到了首个高峰,战国时期漆工艺和漆文化的发展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王世襄先生说过:“拿我国漆工艺的发展来讲,在历史上第一次大发展,有兴有衰又繁荣的情况,是出现在战国时期,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着,一直到西汉都没断。”
战国时期楚国最为强盛,楚国的漆器艺术是战国时期的代表,它的漆工艺体现着当时中国最高的漆艺水平。
楚国的地理环境很独特,所以有大量优质的漆原料。楚国木材和漆树资源丰富,这给漆工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战国那时候,漆工艺就从木工里脱离出来了,成了当时新兴的主流手工业。
楚人有艰苦卓绝、不断奋斗的品质,还有充满诗意的浪漫情怀,这就造就了楚国浪漫、自由、灵动又富有想象力的特色。
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让楚国开启了“漆器时代”,给楚国漆文化打下了深厚基础,所以楚国被叫做“漆源之乡”。
战国时候,楚墓里出土了好多漆器呢,这体现出楚文化的典型性和艺术性。
那么,楚式漆器得千刀才能制成一斤,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一、战国时期楚国漆器材料整理与分析】
(一)楚国漆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
战国是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的。在这个时期,民间工商业开始发展起来了,货币也被普遍使用,而且在文化方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时候,楚国在南方是最强大的国家,它的疆土特别辽阔,西边到大巴山、巫山,东边一直延伸到现在的东海,南边到达南岭,北边到达现在的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
战国时候,楚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漆工艺的发展尤其快。楚国人的吃穿住行都和漆器有紧密联系。那时候漆器已经开始大量生产,还被当作商品做贸易,所以在楚国那片地方才会有很多漆器被发掘出来。
统计显示,在已经清理发掘的5000多座楚墓里,差不多有1000座出土了漆器,这就体现出髹漆业在那个时候很兴盛。
漆器文化体现着楚国人的生活内涵,并且和当时的美学思想、文化制度有着紧密联系。
(二)楚国漆器的出土与整理
战国时楚漆器出土的主要地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这些地方。下面把1954年到2011年楚国地域内的战国墓情况整理一下:1954年,长沙市郊的战国墓发掘出的漆器有耳杯、镜奁。
1957到1958年的时候,信阳长台关那儿发掘出了两座战国楚贵族的墓,从里面出土了各种各样的漆木器。这些漆木器啊,每一件看起来色泽就像新的一样,光彩夺目,让人都看不过来呢。
长台关1号墓的漆棺,棺内刷的是朱漆,外棺髹黑漆,还在上面画了彩色图案,颜色有石黄、赭红、深红和银灰色。瑟首与瑟尾的多幅漆画留存了下来,还闪着耀眼的光彩。长台关1号墓随葬的木漆几案上,还放着一摞摞的漆豆、漆耳杯、彩绘陶鼎这些祭祀用品呢。
1957年的时候,山东栖霞县有战国墓,是山东省文物管理处负责发掘的。在这个地方出土了好多漆片呢,那时候在山东,漆器还是头一回被发现。
1972年的时候,湖北省博物馆在湖北省襄阳县余岗公社(后来这个公社改名叫伙牌公社了)施坡大队北边的蔡坡山岗那儿,挖出了一个战国时候的墓地。棺木放在椁室的北边靠西的那头,棺木表面刷的是红漆。椁室里东边和西边并排摆着两口木棺,这两口棺也都刷着红漆,而且还有彩绘呢。还有器箍、环形的器耳和小小的器足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漆木器的附件。
1974年的时候,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识字岭那儿清理了两座战国时期的墓。挖出来的东西大多是铜器和陶器,从留下的痕迹来看,还有漆耳杯和漆盘这些东西呢。
1977年的时候,四川省文馆会在四川荥经的曾家沟发掘战国时期的墓群,从这里出土了漆奁盒、漆片、漆耳杯这些东西。
1977年的时候,随县的曾侯乙墓开始发掘了。这墓里有漆棺,棺的外面四周都是以黑漆作底,画着朱色和金黄色的花纹呢,这些花纹主要是旋涡纹、变异云纹还有绚纹,棺的内壁则涂着朱漆。
棺的外表以朱漆作底,黄、黑色的彩绘花纹满布其上,图案十分繁褥,在北室还发现了3件漆木磐匣。
根据出土的木制盾把数量能知道,原来漆盾有46件。有1件酒具箱,外面刷的是黑漆,里面刷的是红漆,箱子里装着16件漆耳杯,还有1件鸳鸯形漆盒。漆豆整个儿以黑漆作底,用朱红色画着变形凤纹、棱形纹、网格纹之类的。
1978年的时候,淮阴高庄的战国墓被发掘了。在这个墓里,人们看到主棺外面刷的是赭色的漆,里面刷的是红漆,棺盖顶上刻着云雷纹。还有28件角珠,形状就像算珠一样,大小依次排列,用朱色画着云纹;18件角管,一头大一头小,上面也画着云纹。
1979年的时候,四川青川县有个战国墓,从这个墓里出土了不少漆器,像漆鹰壶、漆耳盒、漆扁壶、漆碗、漆壶、漆耳杯、漆匕、漆奁这些,总共加起来有177件。
1982年的时候,浙江省文管会对绍兴306号战国古墓进行了发掘。在龛里,土质比较松软,还发现了一些髹漆留下来的残痕。在铜洗和方形插座的西边,有大量漆器的印痕被发现,这些漆器的形状大致还能看出来,多数是方形和长方形的盒子。
1984年的时候,湖北省咸宁地区对新阳县半壁山1号战国墓进行发掘。在残棺盖那个地方发现有朱红漆片,另外还有3件漆木器,那盒形方棺呢,外面涂的是黑漆,里面涂的是红漆。
1986年,在湖南慈利县石板村的战国墓里,出土了漆木器、漆木樽、漆片这些东西。其中漆木器包含樽、蓖、镇墓兽,还有漆耳杯、几、盔形器、漆甲片。1987年呢,湖北襄阳余岗的战国墓出土了2件漆耳杯。
1990年的时候,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山东淄博淄河店2号战国墓进行了发掘,从墓里出土了漆方盘、漆盘、漆壶、漆木器、漆豆、漆壶、漆盘、漆耳杯这些东西。1992年,山东临淄商王村1号战国墓出土了大概10多件漆器,像漆盘、漆樽、漆奁之类的。
1993年的时候,江苏扬州市西湖镇果园的战国墓由扬州博物馆负责挖掘,墓里有漆盘、漆案、漆卮这些东西。1996年,老河口市曹营的战国古墓由老河口市博物馆发掘,出土了漆器、漆豆之类的东西。
1999年的时候,湖南常德跑马岗的战国墓里出土了漆木器,像漆木蓖、镇墓兽、漆方壶这些。
1999年的时候,河南光山的何小湾战国墓里出土了8件木漆器,像漆器耳杯、奁盒之类的都有。这些漆器颜色很鲜艳,纹饰也好看,楚文化特色特别明显。
2001年的时候,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的战国墓里,出土了漆木盒、漆木器这些东西。2004年呢,浙江绍兴皋埠任家湾茅家山的战国墓出土了7件漆木器,这些漆木器能分成乐器架底座、漆车伞之类的。
2004年的时候,在山东青州西辛战国墓里出土了不少漆木器,像漆盆、漆盒、漆盘、漆壶、漆案的残片,还有漆勺、漆碗、漆罐这些。那墓里残存的木棺呢,里面是刷的朱漆,外面刷的黑漆。
2007年的时候,湖北鄂州有个战国墓,从里面出土了不少漆木器呢,像镇墓兽、鸟架鼓、案、耳杯、木俑、木梳、木篦这些都有。这里面有4件漆耳杯保存得比较完好。其中有2件是外面刷着黑漆,内底是褐红漆,两个耳朵和边缘都有纹饰;还有2件呢,外面也是黑漆,内底是深红漆,并且还有涡云纹。
2007年的时候,在南京秦淮区宝塔顶10号院的战国墓里,出土了漆盘、漆木器这些东西。
2010年的时候,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辛店2号战国墓里出土了26件漆器,像漆盘、漆碗、漆杯、漆木杆这些。
2011年的时候,安徽六安城东的战国墓里一共出土了57件漆器,这些漆器的器形包括漆盒、漆耳杯、漆木几、漆奁、漆木盛器、漆木剑函、漆盘等。
看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器就知道,漆器和楚人的生活关系紧密得很呢,它的造型、纹饰、装饰这些方面都能反映出当时人的生活状态。深入分析楚国的漆文化,对进一步了解楚国漆工匠的设计创意思维和审美文化是有好处的。
(三)楚国漆器的种类和器型分析
战国的时候,青铜器又笨又重,在日常生活里用着不方便,相比之下漆器就轻便多了,所以当时漆器一下子就成了日用器物里的主角。
从出土的情况看,楚国漆器的种类能分成墓葬祭品、寝食日用品、日常梳妆用品、兵甲器械用品、出行用品和其他杂用器具等。
它的器型有很多种,像漆棺、漆镇墓兽、漆盘、漆碗、漆壶、漆耳杯、漆勺、漆奁、漆豆、漆盒、漆兵器之类的。下面来分析一下具有代表性的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
漆镇墓兽。
湖北地区战国楚墓出土了一种典型的镇墓漆器,叫虎座立凤,它还有个名字叫“飞廉”。
凤和“风”相通,凤神的形象就是“飞廉”。把虎座立凤放在墓室里呢,是想让它引领死者的灵魂升上天空。楚漆凤站在虎背上,那模样气宇不凡,可虎却又矮又小,还畏畏缩缩的,这就把楚人尊崇凤的思想展现得很充分16。虎座立凤的造型很独特、很生动,颜色也艳丽,充满了想象力,凸显出楚国手工艺术的特色。
楚墓里出土了很多漆耳杯,它是很有代表性的食器。凤纹漆耳杯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形状是椭圆形的,两边都有双耳,这双耳就跟鸟的翅膀挺像的,古人也把它叫做“羽觞”。
这个凤纹漆耳杯是用朱红、黄、黑、金粉这些颜色彩绘出首尾相连的双凤的。有一对呈“S”型的凤鸟中心对称呢。这耳杯的器型设计得又小巧又精美。楚国做漆的工匠把图案和器形完美地融合起来了,凤纹很流畅、活泼,充满生机。整个耳杯的纹样有着很强的运动感和装饰性。
漆奁是古代女子用来装化妆品的盒子,这能看出古人早期就有包装设计的意识了。漆奁上的装饰纹样各种各样。
体现出楚人自由浪漫的艺术风格。在湖北荆州战国墓出土的“彩绘出行图漆奁”,上面画的是人物车马图。它的构图布局很合理,形态特别逼真,画法十分生动,算得上是战国漆器里的瑰宝。
(四)对楚国漆器装饰艺术的分析
髹漆工艺大多是用在木、竹这类器物上的。楚国漆器的生产工艺有制胎、制漆和髹饰三步。楚国漆工艺能有这么高的水平,是因为木工艺和竹工艺发展得特别好。
给漆工艺里的制胎工艺奠定了基础。制漆呢,就是对天然漆液进行人为的二次加工。
从楚国出土的漆器看,当时用的漆大体能分成三种,就是天然生漆、经过脱水加工的精制漆,还有跟油调和过的调油漆。漆器髹饰时,装饰手法不少,主要有彩绘、贴金、针刻、描金这些。
错嵌之类的手法。《髹饰录》里把“彩绘”叫做“漆画”或者“描漆”,这是一种把各种颜色混到调油漆里来操作的工艺方法。彩绘的手法包括线描、平涂和堆漆,而且还能利用漆调色后粘稠的特性。
通过厚薄来展现物像,让它有浮雕的感觉。”“针刻也叫锥画,就是在漆器表面拿金属锥形状的东西刻画出像头发丝一样细的阴线纹饰,有些还会在线里面填充不同的色料,这样图案就更有装饰性了。”
错嵌这种手法在青铜器装饰上也常用到,一般就是把金属或者其他东西错嵌到漆器的各个地方,这不但有装饰的作用,在功能上还能起到加固的作用。
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战国中期前后的铜扣漆壶属于金属错嵌的漆器。很多器物装饰上都有描金手法,这种手法比较常见,就是用金粉或者银粉在漆器上平涂。
金粉的使用和身份地位是有关联的,大多数描金的漆器都是从大型楚墓里出土的,战国时期有名的曾侯乙墓(这是一座楚墓)出土的外棺表面就绘有红色和金色的图案。
还有一种手法叫贴金,看起来更富贵。就是把刻着各种图案的金箔或者银箔直接贴在漆器表面,这是一种装饰手法。这种手法一直用到现在,对后来的漆艺装饰技术以及现代的装饰设计影响都很大。从装饰的花纹样式来看,楚国漆器的装饰花纹样式能分成下面这几类:
首先是几何纹样,其次是植物纹样,然后是动物纹样,最后是宗教想象纹样。总体来讲,楚国漆器的装饰纹样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了青铜器的纹样装饰。和青铜器比起来,漆器更轻巧灵便,有利于装饰图案的绘制。漆器装饰纹样细致又飘逸,这和它本身的材质以及楚文化的艺术风格有很紧密的联系。
【二、楚国漆文化蕴含的现代设计思想】
从前面出土漆器的分析、考证能知道,战国时候的楚艺术和老庄的哲学思想联系很紧密,楚国的漆器艺术把老庄的美学思想展现得很充分。
在漆工艺方面,漆器上的纹饰能让人体会到楚人那种活泼自由的精神面貌和不受拘束的艺术创造力。接下来从“衣必先暖而求丽”“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这三点来分析楚国漆文化跟道家美学之间的关系,还有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一)功能主义设计思想:衣服首先得保暖,然后再追求美观。
战国的时候,漆器大量生产,慢慢就取代了青铜器的使用。漆器跟青铜器比起来,制作流程更方便,用着也更轻便。就像楚艺术研究专家皮道坚教授在书里写的那样:
漆器是新兴的手工业器种,它轻便又耐用,器表光泽富丽,肌理光滑细腻,能方便地加上各种图案纹饰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还有防腐防潮的性能。
而明显比青铜器要好,这就让它在战国时期很快在社会生活里取代了一部分青铜器的地位。
老庄道家思想里有“衣必先暖而后求丽”的美学主张,认为事物设计得先符合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漆工艺的取材和制作,让漆器不再是只有上层贵族能用的器皿,变成了服务大众的设计产品。漆器实用性强,又轻便又经济,所以能进入普通百姓家,这样髹漆工艺就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战国时候的楚国漆器,设计方面把功能放第一位,材料方面尽力做到轻便又环保,经济方面遵循大众能接受的设计思想。
楚国的漆奁设计,那可是早期化妆品包装的雏形呢。到了汉代,漆奁设计变得更精美了,功能也变强了。
时代一直在发展,化妆品外包装设计使用的材质变得越来越环保、轻便了,一直遵循着“衣必先暖而求丽”这种功能第一、实用为主的设计理念。
(二)仿生设计思想中的“道法自然”
从楚国出土的漆器就能看出来,楚国人心里老是满怀着对探索生命本体的执着,对自然万物的热爱。
战国时期的楚墓里出土了好多漆工艺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照着自然物像设计的。像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鹿、鸳鸯豆,还有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漆木雕座屏之类的。
1975年在江陵雨台山出土的战国时期彩绘鸳鸯豆,整个器物被做成静睡的鸳鸯的样子,器物的功能和鸳鸯鸟的形态在外观造型上完美融合在一起了。
鸳鸯鸟脖子盘起来,眼睛稍稍闭着,身子、尾巴、翅膀都是浅浮雕的装饰。鸳鸯豆的底座用云纹来装饰,和主体相互呼应。
彩绘鸳鸯豆完整无缺,造型既活泼又新颖,这体现出楚人喜爱模仿自然的生活意趣。像彩绘鸳鸯豆这种仿生漆器还有不少呢,它们展现了楚人漆工艺“道法自然”的美学理念。
在现代设计里,工艺器物的仿生设计,还有工业设计产品外观的流线型设计,都被早期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影响了。
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有个很有名的教师叫伊顿,他在教设计基础课的时候,把中国的老庄哲学思想引进来了,还和西方的科学技术结合到一块儿。他让学生画自然里的东西,向自然学习,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产生新的设计创意方面的思维。
(三)装饰设计思想之“有无相生”
楚国漆器的装饰图案受楚文化影响很深,楚文化有神秘又热情的宗教色彩,还包含着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与追求。
楚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里写了这样的诗句:“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从这儿能看出来,当时楚人的内心特别向往灵动自由呢,自然界的万物都能被他们驱使。
在楚国漆器的装饰图案里,云气纹、雷纹、凤鸟纹这些细致又飘逸的纹样是比较常用的。
器物整体的装饰有时候很繁复华丽,有时候又很简约清爽,能看出来当时做漆艺的匠人在装饰上特别讲究繁简对比,这就把道家“有无相生”的审美意趣给凸显出来了,而且这和现代设计大师密斯“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是一样的。
2012年上海世博会湖北馆的标志设计,用的是简化后的楚漆凤鸟纹样。通过这个纹样来设计,对楚国漆器里常见的凤鸟纹进行抽象提取,给它赋予现代简约的新含义。
湖北馆场馆外立面的设计,用凤鸟飞翔的翅膀来装饰,在灵动的线条里体现出楚国“有无相生”的美学追求,展示了现代设计和楚国漆文化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中华漆艺的历史中有很多光彩夺目的篇章,漆艺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是战国时期。
楚国漆器因为墓葬条件、自然温度等因素,保存得比较完整,给我国工艺设计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器物史料。
战国时候的楚国漆器,既是实用和审美的结合,也是技术跟艺术的结合。
楚国的漆文化,主要是受老庄道家美学影响的,漆工艺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浪漫主义在宗教色彩里有所展现,功能至上在世俗民用中很受讲究,道法自然是器型设计追寻的目标,有无相生是外观装饰秉持的设计思想。
楚国的漆文化对现代设计有积极影响。从我国传统工艺传承的角度看,楚国漆文化给后来秦、汉、唐漆工艺走向鼎盛发展打下了基础。
它的器物设计美学思想也给后世手工艺制作提供了很有创意的范例,为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指出了方向,有不容小觑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