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昌邑市柳疃镇成为山东省首批“博物馆小镇”建设试点。这也是柳疃镇继荣获“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生态镇”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后的又一殊荣。
柳疃镇素有“丝绸之乡”的美誉,也是近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近年来,柳疃镇依托深厚的丝绸历史文化,启动“乡村记忆工程”,因地制宜打造了包括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潍坊侨史馆、华裕茧绸博物馆、“柳疃春秋”镇史馆等5个核心展馆以及72个村史馆在内的博物馆集群聚落,其中含有备案非国有博物馆2家、省乡村博物馆1家。全方位展现了柳疃的历史文化、村庄特色、农耕文明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成为柳疃镇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群策群力 打造文旅高地
柳疃镇始终把博物馆建设,特别是乡村博物馆打造摆在全镇文旅工作的突出位置,镇党委、政府制定《柳疃镇村级工作“十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十大攻坚行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十大示范引领工程”的实施方案》,将“文旅产业培植壮大”作为攻坚行动之一,督促各社区、各村绷紧弦、鼓足劲,推动“乡村记忆工程”快速有效开展。
在博物馆建设工作中,柳疃镇充分贯彻“博物馆+”理念。通过“博物馆+传承”,把省级非遗柳疃丝绸技艺的历史沿革与实景展示贯穿于整体脉络中,并以此成立非遗工坊、传习中心等,只为技艺能够传承,丝绸文化能够源远流长;通过“博物馆+文创”,相继开发了“柳疃丝绸”品牌、“丝路绸语”“隆茂合”等多个文创品牌,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同时引入“永庆成”非遗技艺研发创新推出中式新糕点,相关文创产品年营业收入可达1000多万元;通过“博物馆+研学”,依托乡村博物馆群开发培育了研学游路线,将学生课堂搬到室外,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传承丝绸文化,体验养蚕缫丝的乐趣。
一村一品 注重特色培育
在乡村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柳疃镇倡导各村因村制宜,因屋就俭,就地取材,实事求是,各具特色。通过历史传承、名人轶事、家风家训等内容,激发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聚焦典型榜样,用身边事感召身边人。
作为山东省首批乡村(社区)博物馆,后官村史馆由老学校旧房屋进行高标准规划和改造提升而成,分为党建、农业、工业、历史人文四大板块,馆内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物品300余件,系统地展示了村庄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办企业的发展历程,纺织印染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史都在馆内生动呈现。
太平集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优秀组工干部徐迈等为代表的英雄事迹,使革命先辈的英雄信念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革命”之路;张家车道、刘家车道村史馆以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为主题,精心展示村庄发展历史和在外名人,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青阜村史馆讲述了几代村民如何将一片荒凉盐碱地逐步改造成丰产“吨粮田”的奋斗史,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斗争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坚持与希望的历史;东陈村百年东陈舞龙等大量老物件陈列于馆中,激励人们不忘过去,牢记使命,开拓未来;李家庙子村村史馆依托悠久的木匠文化,专注于讲述“木匠村”的前世今生……
合璧生辉 形成集群效应
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位于中国棉纺城主路北侧,其附近村落聚居众多、物流贸易发达,周边群众和来往游客前来参观十分方便。柳疃镇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向上争取支持,共投入2亿元实施建设,征集文物古籍三万余件,重点陈列历史上与柳疃丝绸生产销售相关联的生产机具、绸庄、银号、邮局、镖局等史料史迹,生动再现了柳疃丝绸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还通过定期举办丝绸制作工艺展示和丝绸文化研学活动等,进一步传承和推广了丝绸织造这一非遗传统技艺。不仅填补了关于柳疃丝绸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空白,也让人们直观感受到百年沧桑巨变的厚重。
坐落在柳疃镇小龙河畔的潍坊侨史馆,作为山东省首个聚焦侨乡、侨史、侨胞的展馆,不仅充分展现了潍坊华侨的开拓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毅力、实业救国情怀以及对家乡的深情回馈,还为海内外侨胞提供了一个缅怀历史、回忆乡愁的精神家园,一件件实物和一帧帧图片令每一位参观者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同时创造性地将博物馆与文化书院、田园风光相结合,侨史馆二楼作为开展研学活动、干部培训的龙河书院,人文底蕴浓厚、学术之风蔚然;而侨史馆又被烟柳水岸湿地风光环绕,自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感,使博物馆的展览、研究、教育功能之外,实现了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双向保护。
在“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区内建成了“柳疃春秋”镇史馆、年代记忆博物馆等主题博物馆群,并依托园区内丝织二厂这一山东省工业遗产,使其成为集中宣传丝绸文化、振兴非遗技艺、展示文创成果的重要阵地;建成了省内第一个乡镇碑林,保护和修复流散碑刻文物50幢,包括圣旨碑、门生碑、节孝碑、墓道碑等多种类型,成为一座露天的“刻在石碑上的柳疃丝绸史、书法史、文化史”博物馆。(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