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经常见到病人拿着检查报告来问:“大夫,我这个报告说我有息肉,这个危险不危险,需不需要切了”,“大夫,我这个肠息肉切了有一年了,今年又查出来了,这要怎么办呀”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关于息肉,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疑惑,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息肉那些事。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息肉?息肉是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的突出状的增生物,是良性肿瘤的一种,但是有些息肉可能存在恶变的倾向。
常见的息肉有:胃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等。
对于不同的息肉,我们怎么来区别它的好坏呢?
1、胃息肉
先来说胃息肉,胃息肉很常见,通常没有症状,超过90%的息肉直径<1cm,恶变率<1%,但是如果报告上写的胃腺瘤,就需要注意了,胃腺瘤有癌变的风险,包括管状、绒毛状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绒毛成分越多癌变风险越高,息肉直径越大,恶变率越高,因此对于这类息肉,建议手术切除,每6-12个月进行复查。
良性的胃息肉主要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等,这类息肉一般没有恶性倾向,只需要定期复查。
2、肠息肉
肠息肉也是常见的消化道息肉,要注意的是,95%以上的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来的,但要从息肉变成癌通常需要5-10年的时间。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最常见的是腺瘤,腺瘤越大,结构越多,癌变可能性越大。
对于腺瘤,有一种疾病叫作“家族性腺瘤病”,表现为患者的大肠有100个甚至数千个腺瘤,有严重的恶变倾向。这种病的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因此如果家里人曾经查出来有这种疾病,或者家里有人得过肠癌,建议从35岁开始,每年做一次肠镜,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良性的肠息肉,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也需要定期复查,建议从40岁开始,每五年进行一次复查。
3、胆囊息肉
对于胆囊息肉,大多为良性,恶变风险低。胆囊息肉通常没有症状,一般通过B超、CT等发现,少数人会有右上腹不适、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发现胆囊息肉后,要关注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位置等,一般息肉大于10mm的恶性可能性大;形状为乳头状多为良性,不规则状多为恶性;多发者常为良性胆固醇息肉,单发者常为恶性腺瘤或癌;长于胆囊体部的恶性的息肉容易浸润肝脏,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
一般查出胆囊息肉,只要定期行B超检查即可,但是如果碰到体积大、短时间内增长较快、有胆绞痛等明显症状的胆囊息肉,一般会建议手术切除,不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还可以预防癌变。
4、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和不孕的主要原因。
子宫内膜息肉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恶变率<3%,年龄增加、肥胖、高血压、激素替代治疗等是息肉高发的危险因素。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一般没有明确的症状,密切检测,定期复查,恰当干预治疗是防止恶变的重要手段。
5、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也是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5%,只有约0.2%-1.5%有恶变的风险。
宫颈息肉的主要症状有阴道出血、白带增多或黄色、血色白带等。
一般妇科检查中肉眼观察就可发现息肉,有时也可借助宫腔镜、阴道镜等。
宫颈息肉一般选择手术摘除,三个月后复查看看愈合和复发情况,之后可以每半年至一年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