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武器库日益丰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更新换代的步伐也在加快,我国武器的发展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以枪械为例,有一种系列武器自上世纪50年代起服役,至今仍是预备役的标准配置,它一度是最可靠的武器,它就是56式冲锋枪。
众所周知,由苏联杰出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AK-47突击步枪以其出色的结构和卓越的性能闻名于世,至今仍在战争频发的地区广为使用。而我们今天要谈的国产56式冲锋枪,虽然仿制于著名的AK-47,但其性能却更胜一筹,堪称青出于蓝的典范。
1955年,位于黑龙江省的626厂开始了AK-47第三型的引进和仿制工作,并在1956年成功仿制,这款仿制枪被命名为“1956年式7.62毫米冲锋枪”,简称“56冲”,是我国军事装备中的元老级武器,其数量之多,服役时间之长,屡建战功。
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56式冲锋枪是我军最重要的标准武器装备,参与了包括中印自卫反击战、西沙反击战、珍宝岛对苏自卫反击作战和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在内的多次战役。
56式冲锋枪的技术参数、生产线甚至样品均直接源自苏联的AK-47步枪,因此两者在外形上极为相似,很多人难以区分AK47和56式冲锋枪。实际上,56式冲锋枪独有的特点是其可折叠的刺刀和后来的折叠枪托,这些特点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根据作战部队的反馈逐步改进的结果。
最初生产的56式冲锋枪是按苏联AK-47第三型一比一复制的,但最初的56式冲锋枪机匣是铣削加工的,没有折叠枪刺,准星座使用的是护翼而非护圈。
后来因为士兵常常将护翼误认为准星,最终改为护圈。56式冲锋枪在外形上与AK-47几乎无异,但由于当时作战思想的影响,在仿制AK-47的剑形刺刀时出现了争议。
原本苏联专家建议部队无需装备半自动步枪,只需全部换装AK-47仿制型,以实现火力与拼杀的双重功能。但根据我国的作战思想,56式冲锋枪更适合火力压制而非拼杀,最终形成了冲锋枪与半自动步枪的搭配。因此,加装刺刀的计划被搁置,直到60年代初,根据中印自卫反击战中士兵的反馈和当时的作战思想,最终决定为1965年以后生产的56式冲锋枪加装折叠枪刺,形成了我们后来熟悉的带有折叠三棱刺刀的56式冲锋枪。
我国不仅仿制了AK-47及其刺刀,还对AK系列枪械的优点进行了升级改造。例如,1964年,626厂的总工程师赵瑞之成功仿制了AKM的冲压机匣,因此60年代后期生产的56式冲锋枪开始采用类似AKM的冲压弹匣,并解决了扳机金属勾拉簧寿命短的技术难题,这使得56冲名声大振,曾在越南战场上给美军造成巨大困扰,甚至有人将其列为世界四大名牌冲锋枪之一。
56冲作为AK-47的仿制品,在性能和作战特点上与AK-47极为相似,装备我军后,整体评价良好,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火力强大,且经过了战场的检验。
除了固定枪托和基本型号外,56式冲锋枪还有56-1式折叠枪托型、具有中国特色侧折叠枪托的56-2式以及QBZ-56C型的短突击步枪,这三种武器适用于对武器便携性有特殊要求的特殊作战部队。
56-1式是一款可折叠枪托型号,但由于从行军状态转换为战斗状态时操作复杂,且冬天使用时金属枪托冰冷,加之折叠枪托易松动,影响射击精度,因此专家们在其基础上继续研发,推出了56-2式冲锋枪。
56-2式冲锋枪与56-1式不同,采用1.5毫米厚的钢带整体冲压成型,截面呈门型,抵肩部分有防滑纹,在枪头两侧还有玻璃钢制的护板,便于贴腮和拼刺格斗,不用时可将枪托向右折叠在枪身右侧,因此,侧折叠枪托是56-2式冲锋枪的显著特征。然而,在56-2式冲锋枪大量装备之前,我国已经研发出了性能更优越的八一式自动步枪。
八一式自动步枪沿用了56-2式的可折叠枪托设计理念,具有优良的精度和简便的操作性,至今仍在使用。最后的QBZ-56C型号则是为了满足部队对短小轻便武器的需求,在56-2式的基础上研制而成,通常称为56式短步枪或56式短冲,用于杀伤300米内的集群或单个有生目标。
虽然56式冲锋枪已从一线部队退役,但它仍是预备役和民兵部队的主要武器。作为一款性能卓越、性价比高的武器,56式冲锋枪在全球广泛分布,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也广受欢迎。尽管现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有各种先进的枪械,但许多人仍然偏爱56式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