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画坛出现了一种群像画式样,我称之为列队合影式群像画!
几个人,或一群人,站在一起,或搞点疏密,或弄点前后,或弄些高矮显示变化。他们在呆站,或呆坐,与照片式合照没啥区别。
这是一种群像画的式样,一种画风,却在中国流行了三十多年,不少这类作品还获了全国美展的奖。
可是,早在三百多年前,欧州伟大的画家伦勃朗,就否定了这种表现模式,并因此赌上了半生的荣辱。
故事是这样的,荷兰那时很流行群像画,许多行业都会请画家给他们那个群体画幅群像画,以示纪念,与今天一群共事的人拍张合照留念没啥区别的,这种群像画多数都是面面俱到,将行业每个人都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如德克·雅各布斯的这幅画就是这样:
话说伦勃朗于1642年也接下一个群像画的订单,有一群市民自卫队的成员凑钱请他画一幅群像画,他没有采取当时惯用的群像画手法,而是将所有的自卫队成员按构图需要组合成富有戏剧性的画面,有前有后,有在明面的,也有隐藏在阴影中的,有正面有侧面,有主有次,画成了这幅《夜巡》,其宏大的构图和巧妙的光影效果,充分展示了那群自卫队的英勇彪悍的风采!而且画面完整,气势袭人,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十分引人注目。
可是,这幅画完成后,那群自卫队的成员并不买账,因为,他们可不管艺术不艺术,都付了一样的钱,为什么有的正面有的侧面?有的仅露模糊的一张脸?有的还隐身在阴影中。于是他们不收货,还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并且胜诉了。
这个事件是伦勃朗人生的分水岭,从此,他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越来越艰辛,直至终老,可谓付出了半生艰辛的代价。
但是,这幅画成为了荷兰历史上最著名的画作之一。
这幅画,可谓是群像画的巅峰之作,其实,比伦勃朗更早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及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都属群像画类,都非常重视画面人物动作与表情的变化,以及戏剧性冲突,都不喜欢将一群人画成合照式的群像。
可是,这种合照式群像画却在中国获得了生长的空间,令人费解。
是吾等落后了吗?不是啊,这种呆站式群像画十七世纪时就大量存在了,真的是人家玩剩的,先进在哪?
下面上几幅当时的群像画请各位看一下,注意哦,画这些群像画的是荷兰的另外一个大师级画家哈尔斯,其艺术水平也不低的。
且当时的这种合照式群像画,还是因为客户订单的需要,画家出于谋生的考虑画出的这种排列组合,但出于哈尔斯之手,人物形象极其生动有趣,他们或微笑,或严肃,或恢谐,表情很是丰富多彩,很有趣味性。
而当代中国画家们多半不是客户订单,没有人要求他们这样画,仅为展览而画的合照画,且大多数表情僵硬,呆板,茫然,或阴郁,或傻笑,……这就很令人费解了。
是我们欣赏水平有限吗?不是啊,伦勃朗,达芬奇,拉斐尔的欣赏水平难道也不行?
那为什么这种玩意能在中国成为一种模式并获奖?
真是令人费解啊!
费解啊!
下面上一组这种列队合影式群像画,给大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