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上海正迎来发展银发经济的历史机遇期,而这一产业的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其中专门提到“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对于如何规范和加强养老服务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上海已经找到了一些“破题”之道。
养老亟需社工专业服务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上海已探索形成了多种智慧健康养老发展代表性模式,比如长宁区智慧养老大数据管理中心模式、普陀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模式,以及正在探索的全程健康医养结合模式等。这些模式各具特色,主要成效包括:紧密连接上海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联通市区相关数据库,上线数字养老“智慧大脑”,健全数字养老设施布局,成功建设20多种数字养老应用场景,真正实现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目标;充分考虑老年人实际需求,重点推动区内养老发展,护士借助信息化平台远程指导老年人健康行为,引导社区人员介入护理,协助送往养老院或医养结合病区救治,实现就医与护理循环联动,建设“升级版”社区医养服务设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服务模式,弥补社区医疗资源不足,满足老年人“医护康养”全链条需求。
今年本市将实现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增4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30个乡村长者照护之家,新增4000张养老床位,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强化养老护理员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大养老科技产品开发和应用,开展智慧助老行动。这些为老服务项目的落地和见效,离不开一大批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为老服务工作者辛勤付出。然而,根据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2023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68.05万人,对应的养老护理员仅有6.04万人,面临较大缺口。
“养老服务的内涵已远不止日常看护和生活照料,心灵抚慰、精神慰藉、社会交往、家属支持等服务内容,已成为为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开放大学民生学院院长范军说,老年社会工作者越来越成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社区为老服务综合体都配备了专、兼职的老年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工的专业服务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但是,老年社工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仍然难以满足需要,社会公众对老年社工工作的认知也还有待提高。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探索出一系列推动老年社会工作创新发展新办法。
做好养老照护服务评估
养老照护从业人员闵芳向记者表示,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专业的“手势”标准,这样就可以把具体要求运用到服务老人的日常生活中,服务人员工作起来也会有安全保障。
比如,75岁的夏爷爷基本能完成正常交流,语言清晰度稍差,吞咽困难,大部分食物可顺利咽下,干硬食物吞咽费力,咧嘴、噘嘴欠充分,主动咳嗽力量欠佳。那么,对于夏爷爷的康复训练,服务人员必须运用哪些“手势”?目前我国老年人吞咽障碍患病率高达66%,服务人员又该如何早期识别、评估老人的吞咽障碍?
再比如,82岁的秦爷爷生活不能自理,独居,不喜欢吃蔬菜水果,不爱喝白开水,喜欢吃鱼虾、甜品、喝饮料,性格倔强,不善于与人沟通。对这种情况,服务人员如果还是采用普通“保姆”方式照料,肯定会越做越困难。
可喜的是,对标最新国家标准的国内首套职业教育养老系列教材即将由复旦出版社出版,其中专门为老年服务社工编写了各种服务技能的标准要求。上海开放大学民生学院教授任文启表示,当下养老人才能力需要达到三个更新:新的知识群更新、新的老人观更新、设备与设施更新。尤其是科技的不断迭代,使得所有可以替代的领域被不断挤压,只有具备高度情绪感知、情绪抚慰、情感陪伴、人文关怀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替代,这也是为老服务工作者最可贵之处。
标准明确、“手势”清晰,接下去便是做好养老照护服务评估师培训工作,从而把牢老人入院照护或居家养老的“第一关”,让为老服务人员的每一道工序都严格依法依规科学展开。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王松华说,今后这项培训内容包括老年人生理心理基础知识、照护服务分级评估标准解读、照护评估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等,接受培训人员将以机考形式参加统一考核,考核合格学员才能获得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市养老服务协会共同颁发的培训证书。培训举办单位还将对培训学员建立追踪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对学员实操案例进行再评估,并根据再评估结果,对负偏差较大的学员尝试建立诫勉谈话、再培训、证书追回乃至评估师“黑名单”制度。此外,本市将进一步示范性培训320名左右金牌养老护理人员,向全社会输送高端养老人才。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4133万获赞 195.6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