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汉热线网(nbdnews.cn)讯 龙,是吉祥的化身。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据《中国通史》记载,“伏牺氏有十一个氏族,皆以龙为图腾。为区别各氏族的图腾,便有飞龙、潜龙、居龙、降龙、土龙、水龙、青龙、赤龙、白龙、黑龙、黄龙。”
历史悠久的龙舞源于民间。汉代《春秋繁露》记载着各色各式的龙舞,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每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或“高龙”,不燃烛的称“布龙”,用荷花组成的称“百叶龙”,用长板凳扎成的称“板凳龙”等多种形式的龙舞。
汉阳“高龙”由龙头、龙身、龙尾3部分组成。高龙的龙头高4至5米,其重量是40斤、80斤、百斤。龙头造型依据“鲤鱼年年跳龙门,跃过龙门可上天”之说,呈“乙”字型,从鲤鱼头演变而来;龙身由13~17个圆形灯节单个用绳串成一体,龙尾与布龙龙尾差异无大。“乙”形龙头显昂扬、雄伟威武态势,可见其龙额开阔,龙角粗壮、龙眼滚圆、龙须飘逸、龙鳞闪烁、龙嘴宽深、龙齿有序。依“神龙显身不现爪,一旦现爪不得了”之说,汉阳“高龙”不现爪。
汉阳“高龙舞”盛行于鲤鱼洲至龙阳湖一带和渔业村、丰收村、红卫村、沟嘴村、龙阳村、汤山村、陶家岭村等乡村,世代相传,每逢喜庆节日,有“玩龙灯”的习俗。
传统型汉阳“高龙”的舞法,只限于走、跑两种,被称之为走灯、游灯、看灯。每到一处,由年长者举号灯(类似布龙引珠者)领头颂唱,众持灯者“嘿嘿”呼应,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有专人将“高龙”龙头扛起、抖动,众灯节围绕龙头且跑且吼,以壮其威。此时,只见龙头高昂,灯节环绕,龙尾摇摆,锣鼓齐鸣,观赏者一挂接一挂燃放鞭炮接龙灯,场面宏大,气氛浓烈。夜间,人们在“高龙”内点燃蜡烛,巡游舞龙,远远望去,烛光闪亮,高龙通身透明,时起时伏,雄伟壮观。
现代汉阳“高龙”的表演技巧动作高难,花样翻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主要有下列6种方式:
叩:持龙头者双手把稳主骨(竹杆),绕场叩首三点头,向父老乡亲致意或拜年,以示吉祥,此为传统礼仪之举,一般由有威信者或长者承担。
扫:持龙头者站马步或单跪式,双手持杆将“高龙”龙头侧身或平躺,原地绕场划圆。尔后再凭借腰臂之力将之扳直。其间,龙头忌擦地,转速越快,扳直轻松方显英雄本色。此举俗称“打掺”。
举:用双手或单手将“高龙”龙头高高举起,略微抖动,上下起伏数次,以示其力大与劲巧。
抖:分别用双手、单手或肩头,复又接住,如此往返表演。
顶:将竹篙(内骨)底处分别搁置在头顶百汇处、额头前、左右两肩处转换,显得稳重潇洒。
托:分为单手托、双手托、单肘拐托、肚托、拳心托、单双拳心互换托及单膝托等,表演得轻松自如。
汉阳“高龙”之舞,看似容易操纵难。龙头重达几十斤甚至百斤,高达4~5米,一般人想举起托稳就难办到,而且还要将其舞动,让其呼呼生风,难度就大,一旦遇上起风下雨乃至下雪,重量骤加,如若再遇上风向飘忽不定,你说难不难?江堤乡鲤鱼洲和永丰乡龙阳村的高手们多年在风雨中苦练舞龙,在实练中探索掌握了舞“高龙”的技艺。
在所有的“高龙”龙舞技艺中,最难、最绝、最惊、最险、最摄人心魄的要数口衔齿托这一奇招。舞龙者要把碗口粗的竹篙含在口里,将高高重重的“高龙”龙头的重心及重量全部压在下颚和下齿,不断增加难度:开始是双手撒开,完全用齿托住,时间长达数十秒乃至二三分钟,此后再表演双膝跪地、双手击合等。如果没有相当好的平衡技巧、坚韧的毅力、深厚的底气、扎实的腰力腿功、无与伦比的“嘴上功夫”和“齿上功夫”,要完成这一神功绝技无异于天方夜谭。一代又一代的舞龙者们,终将技艺练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汉阳“高龙”,古今传承,技艺奇精,兴旺腾飞,民间舞龙生生不息。历年元宵节期间,汉阳“高龙”频频显身于汉阳文化庙会、武汉市舞龙艺术节等。对此,省电视台专题片《荆楚风韵》、全国首届残疾人技能技巧竞赛开幕式、中央对外文艺台专辑录播和中央电视台连续在《新闻联播》的黄金时段予以播放,将汉阳“高龙”之舞的楚风汉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1999年12月17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河北省廊坊市香山县举办的《国安杯》中华舞龙大赛,全国各兄弟省市210多条龙轮番上阵,各显神威,汉阳区红金龙高龙代表队参加了本次大赛,获得了中华舞龙大赛“国安杯”金奖魁首、首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第一名。19日上午,汉阳“高龙”队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相逢2000年——龙舞大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的录制;晚9时,汉阳“高龙”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百龙欢庆澳门回归大型庆祝活动。汉阳“高龙”在腾飞。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阳“高龙”,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巍巍昆仑,莽莽乾坤,山呼海啸,电闪雷鸣。黄河长江,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龙的灵魂。嗨哟嗨哟,嗨哟嗨哟……
汉阳高龙舞龙人高唱《龙人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