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一起震惊全国的家庭悲剧在南京发生。29岁的祁可欣被丈夫吉星鹏残忍杀害,留下年仅3岁的女儿。这起案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和思考。
事情要从祁可欣和吉星鹏的相识说起。两人是大学同学,2015年相识恋爱。毕业后,他们很快结婚生子,看似幸福美满。婚后吉星鹏的暴力倾向逐渐显露。他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对祁可欣拳打脚踢,甚至在她怀孕期间也不曾手软。
祁可欣仍然选择原谅丈夫,希望维系这段婚姻。她的父母多次劝说她离婚,但都被她拒绝了。祁可欣认为,为了孩子,她必须忍耐。她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更加温柔体贴,丈夫就会改变。
现实却是残酷的。吉星鹏不仅没有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他开始怀疑祁可欣对自己不忠,经常翻看她的手机,跟踪她的行踪。有一次,他看到祁可欣的身份证被用来开房,顿时怒不可遏。尽管祁可欣解释说身份证丢了,但吉星鹏始终不信。
2023年8月4日晚,悲剧终于发生了。当晚,吉星鹏喝了酒回家,再次和祁可欣发生争执。在酒精和怒火的双重作用下,他拿起菜刀对祁可欣疯狂砍杀。等他清醒过来时,祁可欣已经倒在血泊中。
吉星鹏的父母闻讯赶来,看到眼前的惨状,立即报警自首。祁可欣被紧急送往明基医院抢救,但终究未能挽回生命。
案发后,社会上对祁可欣出现了许多不实谣言。为了还原真相,祁可欣的父母坚持要求公开审理。在庭审现场,吉星鹏表现得异常冷漠。他坚称自己是自首的,不构成故意杀人,不应该判死刑。他还改口说刀是祁可欣拿的,自己是在争抢过程中误伤了她。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吉星鹏在庭上说"她是我老婆,以后还要跟我过日子、生活,我不能砍她脸。"这句话充分暴露了他扭曲的心理。
庭审过程中,吉星鹏终于得知了两个他一直怀疑的答案第一,女儿确实是他亲生的;第二,当天用身份证开房的确实不是祁可欣本人。对于第一个答案,吉星鹏表现出悲痛;但对第二个答案,他却显得并不在意。在他的认知中,即使祁可欣那天没有去开房,她也一定背叛过自己,只是没被抓到而已。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吉星鹏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之能够逃过立即执行死刑,是因为他属于饮酒后冲动杀人,且确实是父母报警自首,再加上案件起因是家庭纠纷等因素。
这起悲剧不仅夺走了一个年轻女性的生命,也给一个三岁女童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两家人虽然隔着血海深仇,但为了孩子的未来,最终决定共同抚养。多年后,祁家父亲因身体原因,将外孙女完全托付给了吉家。两家人都在孙女面前装作其乐融融,绝口不提孩子父母的事,只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
这起案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深思。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祁可欣明明遭受长期家暴,却始终不愿离开?这是许多家暴受害者的共同心理。他们往往抱着"为了孩子""他会改好"的幻想,一再原谅施暴者。这种忍耐非但不能改变现状,反而会让施暴者变本加厉。
近年来,我国在反家暴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为家暴受害者提供了法律保护。但要彻底根除家庭暴力,仅靠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入手,改变"家丑不可外扬""打是亲,骂是爱"等落后观念。
我们也要呼吁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家暴受害者的心理状况。很多受害者之难以摆脱家暴,往往是因为缺乏经济独立能力,或者担心离婚后孩子的抚养问题。因此社会应该为家暴受害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心理辅导,帮助她们重建自信,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
对于施暴者,也不能仅仅依靠惩罚。我们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通过心理辅导、情绪管理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改善行为。只有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回到祁可欣的案例,她的悲剧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她能够及时寻求帮助,如果周围的人能够及时干预,也许就不会有如此惨痛的结局。这提醒我们,面对家庭暴力,沉默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旁观者,都应该勇于站出来,用行动来制止暴力的发生。
我们还要关注到这个案件中的另一个受害者——那个年仅三岁的女孩。失去母亲,父亲又成为杀人犯,这对一个幼小的生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我们希望,两家人能够放下仇恨,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帮助她走出阴霾,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