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罗通是大唐少国公,李世民义子,武艺高强,助唐军胜突厥封扫北王。薛仁贵是白袍将军,平辽王,战功赫赫。演义小说中罗通武力胜薛仁贵,但不同版本记载有出入,非历史真实。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罗通,字勇孝,是越国公罗成的儿子,也是大唐朝中被封为“少国公”的四十八位贵族之一。

除了担任“少国公”外,罗通还有另一身份,即唐太宗李世民的义子,称为“御儿干殿下”。

在周西坡战役中,罗通的父亲罗成战死,为了安抚罗家,李世民收罗通为义子,封其为“御儿干殿下”。

罗通与其父相貌极其相似,俊朗如玉,齿白唇红,眉目如画,目光如炬,恰似年轻时的罗成。

不仅外貌与其父类似,罗通的衣着装束也与罗成如出一辙。

他头戴亮银色头盔,身披亮银色铠甲,骑着白龙驹,手持五钩神飞亮银枪。

虽然罗通的能力尚未达到其父的水平,但也有其父七八分的武艺。

在大唐朝的四十八位少国公中,罗通以其武艺压倒众多,独领风骚。

贞观四年,突厥国无端挑衅,大元帅左车轮率兵二十万侵犯中原。

战事波及长安,李世民大怒,决定亲自率军对抗突厥人,展示大唐帝国的威严。

李世民下令,任命秦琼秦叔宝为元帅,徐勣徐茂公为军师,尉迟恭为左先锋,程咬金为右先锋,调集五十位将领和三十万士兵,北上征战突厥。

起初,唐军连战皆捷,迅速收复失地,直逼突厥首都牧羊城。

就在攻打牧羊城时,形势突变,由于秦琼、徐茂公等人一时疏忽,陷入突厥的圈套,导致整个唐军被困城中。

危急时刻,程咬金挺身而出,冲破重围去求援。

程咬金依靠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武艺,成功突破突厥国十三道重围,返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程咬金立刻向监国太子李承乾和丞相魏征汇报情况,请求立刻派遣援军。

负责救援的正是年仅十八岁的罗通罗勇孝,他文武双全,善于用兵。

他带领援军勇猛前进,攻破多个关卡,很快抵达牧羊城下。

唐军内外合力,最终攻克牧羊城,取得压倒性胜利。

俗话说,救驾功最大,绝粮计最狠。罗通的此次北征,立下了赫赫战功。

返朝后,李世民不吝赏赐,封罗通为“扫北王”。

此外,李世民还赋予罗通十万大军的统帅权,镇守潼关。

潼关是通往长安的要塞,极为关键,其安危直接影响长安的稳定。

李世民对罗通的信任及其重用,可见其对这位御儿干殿下的看重。

薛礼,字仁贵,出身山西降州,是大唐著名的将领,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薛仁贵自幼家贫,原本以务农为生。十三岁时,幸得拜入风尘三侠之一的李靖门下,成为其弟子。

在李靖的严格教导下,薛仁贵学成归来,身怀绝技。

俗语有云:“学成文武艺,人走帝王家。”薛仁贵决心不让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因此选择了从军。

然而,薛仁贵的军旅生涯起步并不顺利,屡遭挫折。

作为李世民梦中的“应梦贤臣”,他倍受兵部大司马张环的忌惮,前两次尝试从军均遭拒绝。

幸运的是,他在金钱山击退一头猛虎,救出了程咬金,从而获得了程咬金的青睐和支持。

凭借程咬金的推荐,薛仁贵终于得以留在军中,尽管最初被分配到伙夫营,从事后勤工作。

一次行军途中,薛仁贵展现了自己的机智和力量,不仅击败了九头面牛和两只面虎,获得了非凡的力量,还获得了五件宝贝:震天弓、穿云箭、白龙马、水火袍、无字天书,加上他本身的白虎鞭和盘龙戟,使他成为了武装到牙齿的战士。

薛仁贵虽然武艺高强,但长时间受到张环的压制,功劳多被他人所窃。

他的忍耐和诚实使他不愿反抗不公,但最终在程咬金、尉迟恭等人的帮助下,真相大白,张环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薛仁贵终于显露头角。

因为薛仁贵常穿银盔素甲白战袍上阵,故被称为“白袍将军”,也有人称呼他为“薛白袍”。

他东征十二年,为大唐朝立下汗马功劳,诸如“鞭打盖苏文”、“戟挑安殿宝”、“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解围长安城”、“百日双救驾”等等。

返回长安后,薛仁贵被李世民亲封为“平辽王”。

扫北王罗通和平辽王薛仁贵,两位都以其卓越的武功和英勇的表现闻名遐迩。

关于他们俩的武力比较,据《说唐后传》记载,罗通的武力似乎更胜一筹。

根据书中的记载,薛仁贵虽然有九牛二虎之力和七宝辅助,但在真正的战斗中显示出来的战斗力并不如罗通。

比如在与东辽国的大元帅盖苏文的战斗中,薛仁贵需要战斗一百多个回合才能取胜,而罗通则在四十多个回合内就能打败对方。

此外,尉迟恭与薛仁贵对比盖贤谟的战斗也显示出了薛仁贵虽然强大,但与尉迟恭相比似乎还有差距。

综合以上事迹,罗通在武力上确实强于薛仁贵。

不过,这些记载都来自《说唐后传》这部演义小说,不同版本的记载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单田芳的评书就极力夸大了薛仁贵的武力。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以上内容均为演义小说中的描述,不代表历史真实,希望读者不要过分追求细节的真实性。

#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

怀旧历史

1286获赞 366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