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0日消息(记者 吴佳怡)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师道文化,历经时代洗礼和一代代教育者的躬耕,凝练升华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今天是第40个教师节,让我们一起走近银龄教师群体,以多种形式奉献教育事业、服务青少年成长、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故事。
刘嘉麒院士在社交媒体上为大家进行火山科普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胸怀天下、以文化人
“在做科学普及和讲课的时候,我常常给听众、学生留一些提问的时间,我的观点是你能把我问倒了才好。因为能提问代表提问者关心这个问题,要是真能把我问倒了,就说明你对这个问题思考得很深入,这是好事。”多发问、敢怀疑、重担当是刘嘉麒院士对于年轻一代的殷切期待。
近年来,刘嘉麒院士一直在网络上通过科普短视频的形式,面向大众传播地貌学与地质学的相关知识,在社交媒体这一“大课堂”上收获了百万级的粉丝,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火山院士”。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科普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去伪存真,倡导和传播科学方法和思想。谈及地貌学与地质学科普的重要意义,刘嘉麒院士分享道:“地球科学就是养活人类的科学。像是航天科技、手机芯片、盖房铺路,包括我们穿的衣服,很多原材料都是从能源和矿产资源里头获取的。除了生存必需品,地学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然灾害的预警,地质演变也会创造出丰富的资源以及壮美的景观。它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些地学的知识。”
科普的工作并没有停下刘嘉麒院士丈量地球的脚步。就在去年,已经82岁的刘嘉麒院士还去了趟四川甘孜,登上了海拔4000多米的高峰进行考察。在他心中始终认为,“做科普,是老科学工作者的强项,也是社会的需要。而科普教育的基础是科研,二者密切相关,自己有点成绩也要教别人点东西,学生应该超过老师才行。”
像刘嘉麒院士一样的老科技工作者们,年轻时为科研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韶华青春,为祖国培养起一代代科研人才;在耄耋之年,他们又通过互联网传播知识,有教无类,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科学的闪光在祖国大地上绽放光芒。
王世洲讲述支教多年任教的经历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著名刑法学专家王世洲——躬耕教坛,强国有我
9月1日,王世洲再次回到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法学院,他在这里支教已经快三年了。
作为教育部“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的选派教师,年过七旬的王世洲教授,这学期不仅要开展刑事法律相关的课程,还要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继续为推动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新疆是个好地方,自然风光极美,物产也很丰富。像是牛羊肉自然不必说,瓜果梨桃,现在还有海鲜,都是非常好的。”对于在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支教生活,王世洲表示非常愉快。
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著名刑法学专家,王世洲在职期间曾全身心地投入我国现代刑法学理论研究。因此,在退休后他很希望能够投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2021年在偶然的机会下,王世洲在朋友那里听说了教育部正在招募赴新疆的银龄讲学教师。因为哥哥毕业后,曾分配到新疆工作,所以王世洲对于新疆的风土人情非常向往,于是便立刻报了名。
“利用这次机会,我一方面了解到了新疆的真实情况,为当地的法治建设做出我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也被这里的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所深深震撼。”在王世洲看来,支教工作不是银龄教师单向提供知识给当地,更是双向的爱国情怀的奔赴。
自2018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2020年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以来,全国2万多名像王世洲一样的银龄教师,在祖国各地延续教坛生涯,将知识与热爱无私播撒在祖国大地上,为推动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为祖国西北的经济社会建设奉献着智慧与力量。
郑云珍正在与青少年开展心理互动小游戏
北京市密云区教委关工委讲师团成员、高级教师郑云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
“考证那一年半时间里,我每周六、周日都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车,从密云到市中心去上课。考证班上的同学,基本没有我这个岁数的,甚至老师都没有我年纪大。那时候我周一到周五就下社区去开展心理讲座,周天就跑去学习,最终把这个证考下来了,周围人都很意外,我自己也很高兴。”
为了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郑云珍退休后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将工作聚焦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干就是16年。
令郑云珍印象深刻的是接待一个9岁的小女孩,因为有自闭的倾向被家长领到心理服务中心咨询的经历。“当时我领着孩子来到沙盘游戏前面,通过游戏来尝试互动交流。一开始这个孩子不说话,后来在引导下慢慢开始表达。原来是父母曾说孩子说话结巴,孩子因为害怕自己结巴被人嘲笑,所以干脆就不说话了。但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她的声音其实很好听,也很善于表达。”
经此,郑云珍更加确信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位家长都是“天然的催眠师”,一言一行都在对孩子产生影响,而自己的心理辅导工作看似是面向孩子,但更多的是要帮助更多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据了解,目前全国关工委组织超过107万个,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超过1300万人,其中有很多像郑云珍一样,时时博爱而施不求报的银龄教师,他们“以己之微光,耀国之远方”,在引导青少年人格养成和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发挥自己的余热,用爱心呵护祖国的花朵,用情怀奏响生命的欢歌。
周祖生讲述主编的德汉双语大词典《杜登德汉大词典》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校报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周祖生——潜心治学,开拓创新
编写一部现代德汉词典,是周祖生从大学时代就有的梦想。
1959年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后,周祖生发现当时的图书市场上关于德汉词典的书籍非常稀少,仅有一本叫《德华标准大字典》的字典,里面记录的词条年代较早,很多是半文半白的说法。“比如说‘电视机’,在里面称为‘无线传相机’;‘我’不叫‘我’,是‘吾’”。
1998年北大出版社买下德国《杜登德汉大词典》的版权, 同年周祖生退休,借此机会,他立刻组织德语专家,立刻投身于词典的编写工作。
直到2013年,这本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德汉双语词典——《杜登德汉大词典》才正式与读者见面。而这个壮举,是这位银龄教师在自己退休后,花费了整整15年时间和团队共同著就的成果。
如今,86岁的周祖生正在如火如荼的组织《杜登德汉大词典》的修订工作,在他看来,“字典的出版之日,就是它的修订之时,唯有这样,字典才能实现与时俱进,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辈子干一件,干好一件事。在中华大地上,有无数像周祖生一样的银龄教师,退休后仍在自己的学科领域继续躬耕,在他们看来,退休并不等同于“清闲”与“无聊”,而意味着将有更充足的时间潜心学术、深耕未完成的研究,继续在自己熟悉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从默默无闻的青年学者,到德高望重的教授专家,再到发光发热的退休教师,银龄教师群体用实际行动在社会“大讲堂”上续写“不老青春”,更是用一言一行为“教育家精神”做着最朴素、最深情的注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举报/反馈

央广网

5070万获赞 451.8万粉丝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央广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