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消费者又开始关注冰淇淋议题!到底为什么冰淇淋不会融化?用了什么食品添加物?有什么原理?
冰淇淋种类繁多,如:意式冰淇淋(gelato)、土耳其冰淇淋,或是口感不一样的雪酪等,每一种冰淇淋的特性不同,所需要的「食材」或「添加物」也会不太一样。
大致上都需要「乳化剂」或「增稠剂」来帮助冰淇淋的制作与稳定。
冰淇淋原料:
冰淇淋常见原料有牛奶、鸡蛋、鲜奶油、糖、果汁、水果,也常会使用「乳化剂」、「粘稠剂」、「香料」、「色素」等食品添加物。
冰淇淋制作方式:
1 冰淇淋原料液的鲜奶油、鲜奶,在冰淇淋机器中,会透过「搅拌」和「乳化」,形成无数个包入空气的微小泡沫
2 微小泡沫在接触到机器低温内壁时开始结霜
3 包入空气的霜沫,被机器的搅拌板刮下
4 反复搅拌、结霜、刮下的过程就形成绵密的冰淇淋
冰淇淋的主要结构是「油」和「水」组成,绵密的口感来自于这两种相融后的「乳化物」,此时就需要「乳化剂」,让乳化结构稳定,就需要「增稠剂」。
乳化剂原理:
乳化剂,就是将原本不兼容的「水相」和「油相」物质能好好溶在一起的成分,以食物来说,蛋黄中的「卵磷脂」就是一种乳化剂。冰淇淋中常见的乳化剂则为「脂肪酸甘油酯」。
增稠剂原理:
当冰淇淋的水分离开乳化结构,就可能形成冰晶破坏口感,也可能因为流动性变高而更容易融化。增稠剂具有吸水膨胀的效果,将水份吸附住减少流动性,抑制大冰晶生成外,也可以稳定冰淇淋结构。
有些冰淇淋食谱会使用的「吉利丁」或「明胶」,也是作为增稠、保水之用。在食品工业上常使用海藻萃取的胶体成分,如:太平洋海藻而来的海藻酸钠、琼脂等。
有些餐厅、手作冰淇淋店标榜不使用乳化剂或增稠剂,为什么卖场卖的冰淇淋就要加这些食品添加物呢?
来源与名词不一样,作用机制仍雷同:
使用蛋黄取代「卵磷脂」或「脂肪酸甘油酯」,但其实蛋黄也是透过所含的卵磷脂,才能达到乳化作用。使用吉利丁取代琼脂,也是利用胶体吸水增稠效果让冰淇淋结构稳定。
成本结构差异:
可以看到餐厅、手作冰淇淋的价格,大部分都高于卖场罐装冰淇淋,这部分也是因为使用食材取代食品添加物,让成本上升,也会连带影响售价。如果工厂要使用蛋黄取代乳化剂,不仅有质量稳定度的挑战外,售价一定会大幅上升。
加工贩售流程差异:
工厂大量制备的流程,与手工冰淇淋不一样,有些在手工冰淇淋使用的食材或者技法,是无法运用于连续性、大量制备的工厂产在线。而且工厂制备后,长途运送、卖场贩卖与消费者买回家途中,放冰箱储藏,这过程都存在失温、碰撞的可能。
回想看看,有时会在盒装冰淇淋吃到冰晶,这就是运送或贩卖时失温再结冻所造成的,这意味着出了工厂后有太多不可控的事情。
我们吃到的冰淇淋都是口感顺滑,而不是油水分离,主要就是仰赖食品工厂的冷冻技术、添加稳定结构的增稠剂等方式,来确保食品的稳定性及更好的口感体验。
冰淇淋的乳化剂与黏稠剂,常存在食物中:
冰淇淋所使用具乳化功能的原料或乳化剂,都是我们饮食中常见的成分,如:卵磷脂存在于蛋黄中、大豆卵磷脂存在于黄豆中、单脂肪酸甘油酯是我们在消化油脂过程中也会产生的物质,这都十分常见!
黏稠剂则可以安定冰淇淋的结构,这些稳定结构的胶体成分也是萃取自海藻中,这些胶体大多属于碳水化合物,类似于水溶性膳食纤维,只是因为以「胶」命名而造成许多消费者的误解,所以我们不要被名字吓到了!
目前洁净标示的少添加与无添加风潮,正在席卷全球,食品业者也正在寻找减少食品添加物的方法,但我们更要正确看待食品添加物,才能一起有更好的食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