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贝拉,即便称不上世界最大的贫民窟,那也是非洲最大的。尽管它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相距仅约 7 公里,要知道,内罗毕可是非洲大陆颇为先进的城市。
基贝拉到底有多少人口,谁也说不清。
官方给出的数据明显不靠谱,居然说在区区 2.5 平方公里的地方只有 20 万人。
非官方但更靠谱的估算则是超过 100 万居民。总之,这儿的准确人口数太难统计——官方的普查人员根本不敢往贫民窟深处走。
这个地方的名字源自努比亚语里的“kibra”,意思是“森林”或者“丛林”。基贝拉由大概 12 个风格各异的小村庄构成。
不用多想就能猜到,基贝拉是在英国殖民者统治肯尼亚的时候冒出来的。
当时在内罗毕住的主要是白人。而黑人居民呢,为了不招惹那些古板的英国人,被赶到了所谓的 101 公里之外。也就是后来变成基贝拉的那片倒霉地方。
正是在这儿,那些无权无势、只能卖苦力的黑人们定居了下来。还有大英帝国的非洲努比亚士兵,他们压根就没有土地所有权。
英国侵略者把人们赶到了山区,那地方想建点像样的东西简直难如登天。人们只能在山坡上用垃圾和木棍搭起棚屋,于是就有了基贝拉。
20 世纪 60 年代肯尼亚独立后,基贝拉继续迅猛扩张。
正是这里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穷人,他们渴望在内罗毕工作,却没钱在那儿租房。上面禁止在这里安置新居民的禁令根本不起作用。
如今的基贝拉,肯尼亚的各个民族都能见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街区,像基库尤族、卢奥族等等。但基贝拉没电、没下水道,也没有正规的学校和医院。所有垃圾直接往街上或铁路上一扔,每周有一趟所谓的“垃圾列车”经过,工人们用叉子把垃圾收走。
基贝拉还有个特别的存在——所谓的“飞行厕所”。说白了,当地人就在普通的聚乙烯袋子里解决,然后这些袋子就在街上欢快地飘来飘去。
不过,最近这儿通了水管——两根,花 20 美元能买几升水。大多数基贝拉人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
在基贝拉,强盗争斗经常出现。
抢劫、袭击在这儿是家常便饭。传染病爆发和饥饿也是常事。而且这地上到处都是垃圾。难怪基贝拉人的平均寿命通常超不过 30 - 35 岁。
大多数基贝拉人,不难想到,都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每天生活所需不到 2 美元。这儿的人用煤做饭。
基贝拉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微型巴士“matatu”,人们每天坐它去内罗毕,在那儿能找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工作。比如,当街道清洁工、搬运工或者加油站工作人员。
此外,从这儿去内罗毕还有一列老旧的郊区火车,当地人像葡萄串一样挂在上面。
基贝拉也有自己的酒店,还不止一家呢。不过,您想想也能猜到,能是几星级的?
很难说基贝拉的某栋房子里到底有没有人住。房子从外面看可能像废弃的,可里面很可能住着十来口人的大家庭。
基贝拉还有自己的半合法电台——在当地最高建筑的屋顶上广播的 Pamoja FM 电台。
如何处置基贝拉?
对于怎么处置基贝拉这个英国统治留下的可怕遗产,肯尼亚当局现在是毫无头绪。
您也能明白,对像肯尼亚这样贫困的国家,要一下子或者逐步重新安置 100 万穷人,那可不是容易事儿。
特别是基贝拉的生育率超高,而且不断有新居民想方设法往这儿来。
当地人自己不太乐意离开——都习惯了。而且还害怕:万一新地方更糟糕咋办?紧紧守着现有的每一寸土地,不让外人靠近。
在基贝拉内部盖新的、像样点的房子不现实——头天晚上盖好,当地原住民当晚就能把房子拆成建筑材料!
所以,肯尼亚现在干脆对贫民窟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上就是推卸了对基贝拉及其居民的责任。
基贝拉人就这么过着,在垃圾废物上直接盖起用泥土和波纹铁板做顶的小屋。刮大风的时候,波纹铁板会飞走,还可能伤到周围的人。
国际人道主义组织也会勉勉强强照看下基贝拉,在这儿建了整整 10 个公共厕所。对 100 万人口来说,您也得承认,这简直就是个笑话。
而且志愿者会把免费的药品带到这儿给当地人治病。可当地人经常吃不了这些药——不是所有基贝拉人都能找到一杯干净水来吃药。
但就因为这儿的艰苦环境,电影制作人偶尔会来基贝拉:有纪录片导演,也有故事片导演。比如,2005 年,英德合拍的侦探惊悚片《不朽的园丁》里的好多场景就是在这儿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