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7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8月19日发布20名首届“全国医务名匠”选树宣传名单。肿瘤重症医学事业的领军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于凯江位列其中。

于凯江是黑龙江省重症医学领域的开创者,也是中国重症医学事业的领军人物;他三十余载坚守在临床一线,铭守“生命至上”原则,在救治中染疾而不退;在新冠疫情期间临危受命,坐镇龙江,收治全省近87.5%的重症患者;每逢攻坚必留指南,牢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使得医院人才代有,薪火相传。

他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是中国医师学会危重病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

他主持卫生部行业专项基金1项,主持国自然等国家部委以及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及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及著作十余部。在201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此外还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以自身能力彰显着引领力。

龙江重症医学的奠基者

新冠疫情期间,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担起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嘱托,收治了全省近87.5%的重症患者,针对重症新冠肺炎病情复杂多变现状,集中调动专业人员、优化设备资源,开展世界先进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加强多学科合作和专家会诊制度,开展新冠肺炎患者开颅、心脏介入治疗等复杂病情救治工作,用精湛的技术和无私的奉献,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是在于凯江教授的筹划下成立的,1999年8月9日,黑龙江省第一家独立的综合ICU成立了,它标志着黑龙江重症医学事业的开元。经过25载的筚路蓝缕,历经三次扩建,那个只有两名医生,十名护士、十张床位的病房完成了蜕茧成蝶的华丽转身。目前学科已发展成为拥有320余名医护人员、六个病区、145张床位,设备先进、技术一流、团队结构合理的重点学科。于凯江教授作为黑龙江省重症医学事业的奠基人,正带领团队引领黑龙江省重症医学从无到有,并推向了国内先进行列。

2017年4月国务院提出我国要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针对我国肿瘤发病率逐年提升且黑龙江省为肿瘤的高发地区,于凯江教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成立“肿瘤联盟”,并首次创新性提出以“理事会、监理会”为组织架构、以“紧密型、松散型”为关系架构的联盟形式。该肿瘤联盟旨在以“肿瘤早诊早治和规范化治疗”为核心理念,通过分级诊疗提高卫生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并降低卫生总费用,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使患者有序就医、就近就医且享受医疗服务的同质化,跨区域建立专科联盟,建立肿瘤整体服务生态链,实现肿瘤全过程管理。目前,已建立起覆盖黑龙江省,辐射东北的肿瘤治疗规范化联盟,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进一步提升了东北地区肿瘤诊治水平。

2019年12月,在于凯江教授的主导下,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肾脏学组在哈尔滨成立。重症肾脏学组成立以来,主持发起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及血液净化治疗方面的全国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推进制定了急性肾损伤与CRRT质量控制指标。以肾脏学组为平台陆续开展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与血液净化治疗的全国多中心试验,制定、更新AKI诊治指南;推动重症肾脏疾病诊治的规范化,使得我国重症肾脏疾病的整体诊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抢险抗疫的奉献者

他三十余载坚守在临床一线,铭守“生命至上”原则。在抗击非典过程中,他组建省内第一支ICU专业医疗团队开展防治工作;汶川地震时他带领团队赶赴四川省连续奋战32天,创造23名重症患者“零”死亡的奇迹;2009年积极开展抗击甲型H1N1流感工作,因奋战在临床一线造成自身感染仍带病坚持工作。

在大兴安岭火灾、伊春空难、青岛天然气爆炸事件及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等事件中,于凯江教授均以突发事件处理专家和重症医学专家的身份亲身参与临床一线抢救工作。新冠疫情期间,面对黑龙江疫情严重的态势,于凯江教授临危受命,72小时风雪兼程,实地调研省内八个地市,精准找出新冠患者重症病死率高的症结所在;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集中收治、集中救治。带领团队48小时内将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改建为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精准施策、一人一策,提出以免疫炎症水平为靶点的重症新冠肺炎精准施治策略;迅速有效解决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呼吸衰竭难以纠正的瓶颈问题。

作为一名临床重症医学战线上的“老兵”,于凯江教授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为重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他的突出贡献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认可,荣获2003年黑龙江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医务工作者、抗震救灾工作标兵;2009年抗击甲型H1N1流感先进个人;2013年全省卫生应急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规范治疗的指路者

于凯江教授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上,更体现在对重症医学事业的推动和发展上。

2009年于凯江教授结合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自身病情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甲流H1N1救治体系,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明确指南。于凯江教授在2012年至2014年间深入研究应急体系建设,开展“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中重症医学平台的建立”项目,解决了我国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上缺乏一套完整的应急体系的重大难题。建立以重症医学为平台的救治体系,规范以重症医学为核心的应急及高效救治方案,提高我国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处理重症患者的能力,完善我国现行的应对社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实现对重症患者的急救统一、规范、有效、系统的救治模式。

于凯江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重症医学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在任的近几年中,推动多项指南和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推广;积极开展“基层医生进修计划”,辐射7个省份,为基层医疗工作、基层医院提供培训支持;主导推行中华医学会“强基层、铸英才”项目,通过全国各地对基层医生指南与进展的巡讲,帮助基层医生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治水平,切实让广大基层患者群众受益;主持编写国家“十二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重症医学》《中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等著作,提升我国重症医学专业基础教育水平;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症医学学科代码,推动我国重症医学基础研究层次,开展我国“ICU患者转运过程中镇静策略”等一系列多中心临床研究,促进重症临床研究工作规范化开展。

来 源: 黑龙江工会

编 辑: 张广义

审 核: 吕 博

统 筹: 王明利

监 制: 段君凯

举报/反馈

极光新闻

60.5万获赞 1.8万粉丝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新媒传播平台。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