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 8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画中“词境” 写意人生——一代海派大师吴湖帆艺术轨迹探微》的报道。
何谓海派?何以海派?作为20世纪当仁不让的海派画坛旗手,吴湖帆是绕不开的名字。
近日,“海上奇峰——吴湖帆诞辰130周年艺术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揭幕,这是10年来最大规模的近代海派大师吴湖帆大展,同时也是这座艺术宫最新推出的“何谓海派·海上名家”艺术系列展首展。现场集中展示了富有中华传统诗词意境的吴湖帆绘画作品、楹联、题跋,以及相关金石拓片、剪报资料等,试图从中华传统书画、诗词、鉴藏、交往、教育等方面,系统性地展示吴湖帆的传奇人生。
“我见青山多妩媚”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15字名句,被吴湖帆收录为自用的一枚书画闲章。大展序厅,这枚不起眼的钤印落款,与“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山抹微云”等一起亮相于展板上,待有心人一探吴湖帆对宋词的独特偏好。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吴湖帆以词滋养笔墨,他著名的绘画作品《风娇雨秀》《雾障青罗》,或以词题画,画因有题词而更加增色;或画词成图,将词的意境、感情融入画中。吴湖帆自己也爱写词,主要学宋代婉约派词人周邦彦和吴文英,对婉约派词意的追求与吴氏书画相得益彰。
吴湖帆笔下的山,既有“江山如画”的气派,又不乏“两三点雨山前”的雅致。“烟云”主题一以贯之,成为他不同时期作品的“标签”。此次展览中,观众能看到名作《云表奇峰》《潇湘雨过》《阿里山云海》等,其中《云表奇峰》巧妙改变了部分山峦的方向感,出其不意;《潇湘雨过》《阿里山云海》对云雾效果的描绘,更是神来之笔,浓淡之间若有若无、层层叠叠,有绵延不绝的气势、精到的笔法,仿佛宋元风骨在20世纪的再现,令人啧啧称奇。
近日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湖山如画——吴湖帆扇面精品集》与展览相互呼应,其中就收录了一部分山水云雾主题扇面,如1939年的《山寺烟雨》、1944年的《云岭幽居》、1951年的《山村云树》等。扇面题词落款还能看到和推断出由吴老挚友、门徒、乡里等所组成的书画篆刻领域“黄金朋友圈”。
此次展览序厅也呈现了吴氏“黄金朋友圈”的人脉网络,提到了书画界挚友冯超然、张大千、赵叔孺、王同愈、张善孖、叶恭绰、沈尹默、陈巨来、张充仁等;词曲界如冒鹤亭、龙榆生;鉴藏界如庞莱臣、钱镜塘。还有京剧大师梅兰芳、摄影大师郎静山等。展览中还能见到此次从苏州博物馆借展的长卷《仿石涛苦吟入定图》《凤池精舍图》等,其题跋、落款等内容尤为丰富,也展现了吴湖帆朋友圈多姿多彩的文艺生活气息。
“别人多以诗入画、以诗言志,而祖父的作品有一种画中‘词境’,几乎是公认的风格。他在书斋中读书作画、寄情山水,也广结善缘。他将辛弃疾的名句制成闲章,这句话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生动写照。”吴湖帆之孙吴元京说。
守正持中,似古实新
苍松与群峦相互呼应,用笔洒脱、墨彩多变……从技法看,吴湖帆在山水、松竹、花卉等领域均有独到的建树。以此次展览重点展示的私人收藏吴氏经典之作《阿里山云海》为例,其创作于1948年,恰是抗战胜利之后,画家笔下自带着一股神清气朗的精气神。
从题跋看,当时吴湖帆“梅景书屋”入室弟子俞子才随团赴祖国宝岛台湾,带回了蔚为壮观的山间云海照片及文案资料,给了吴湖帆极大启发。兴之所至,成就笔下云卷云舒。吴湖帆将传统的大斧劈皴转化为墨块与线条的结合,以表现山石结构与形体凝练成的罕见光影效果。这幅作品成为吴湖帆在守正持中的同时,开海派新气象的代表作之一。
吴湖帆被称为“画坛圣手”,追溯其传承脉络,可谓是近代江南文人画的“南派正宗”。其书画金石领域传奇的家世,一定程度上为其接力传承江南文人书画传统奠定了基础。
1894年,吴湖帆生于苏州诗书簪缨世家,名倩,号倩庵,别署丑簃、翼燕。祖父吴大澂是晚清东南地区金石书画界的翘楚,也是延续并弘扬吴门“正脉”的重要力行者。外祖父沈树镛出自沪上川沙望族,藏书丰富。其父母亦精通绘画。吴湖帆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6岁时便随陆恢学习花果画,12岁进入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后来转入苏州草桥中学,其间师从胡石予、罗树敏等名家,专注于书画艺术,并与当地文人频繁交流诗文。吴湖帆的出身、家庭背景及地域,使其对江南艺文传统有着天然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随着海上画坛一代宗师吴昌硕的去世,其主导且风靡沪上数十载的金石画风也随之慢慢走向了平淡,一股新生的画坛力量逐渐成为海上画坛新风尚。
当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在新文化运动兴起和西洋画传入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备受冲击,有识之士积极推动中国绘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徐悲鸿、林风眠等主张通过中西融合改良中国绘画;齐白石等以大写意为现代国画注入生命力;而吴湖帆则坚持守正持中,从“四王”正统派入手,上溯宋元,延续古代艺术与文人画的精髓,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的力量,这是一条艰辛而又独特的道路。
100年前的1924年,吴湖帆携家人迁居上海,成为其开海派新气象的关键一步。吴湖帆不仅是位虔诚的传统艺术的传承者与捍卫者,同时也是一位传统艺术发展的推动者,他既不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也不脱离传统、生硬创新。谢稚柳赞其画风“似古实新”,是对其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动评语。
长期从事吴氏画法和家传研究的美术学博士宫力认为,相较源于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野逸派传统的金石画风,这股新力量更多源于宋元传统,体现出清新明净、俊秀典雅的格调。这路画风的实际倡导者被合称为“三吴一冯”,包括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与冯超然。
通才达识,爱吾家邦
今人认识吴湖帆的名字,多半是因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当年经由吴湖帆独具慧眼的敏锐发现和精准鉴定,“剩山图”才最终从民间“显山露水”,归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回眸百年过往,吴湖帆在鉴定领域取得的成就,与其在苏州出生、上海发展的人生轨迹有深刻关联。
吴湖帆的妻子潘静淑,为苏州大家族潘氏后人、潘祖年次女。在吴湖帆一生收藏和饱览的众多书画金石文物中,既有祖父吴大澂的遗留和外祖父沈树镛旧藏,也有夫人潘静淑的陪嫁。据介绍,吴潘联姻后,吴湖帆有幸得到潘氏“攀古楼”所藏宋拓《化度寺塔铭》《虞恭公碑》《皇甫诞碑》三帖,与吴湖帆后来觅得的《九成宫醴泉铭》,合而为“四”,称为“四欧宝笈”,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为镇馆之宝,鲜有公开展出。
此次展览中,也对吴潘两家“金石姻缘”背后的丰富收藏进行了介绍。除序厅中的图文展板外,展品中还包含“大盂鼎未剔本”等我国古代重要青铜器的拓片卷轴。这些拓片罕见地与吴湖帆其他作品同室陈列。其中最知名的拓片当数“吴湖帆题 大盂鼎未剔本 并朱梅邨绘大盂鼎全形”,不仅展示了国之重器的铭文精华,也揭示了吴潘两家为中国青铜器收藏研究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展览不仅呈现了吴湖帆生前在青铜器鉴赏收藏方面的建树,也对大盂鼎“前世今生”传奇故事进行了再现。在近一个世纪中,潘氏后人、潘静淑的侄媳潘达于(原姓丁)长期守护文物,最终将大盂鼎等捐献国家,成为另一段佳话。其义举与吴潘夫妇的渊源脉络也可见一斑。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认为:“通过这次展览,可以从80余件(组)作品中感受到吴老一生胸怀山水、心系家邦,他的内心饱含家国情怀,用笔墨倾诉着对国家、对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据主办方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介绍,此次展览也是吴湖帆晚年红色题材画作的一次“大集合”,从画家笔下可以看到吴湖帆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此次同步展出的还有《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跃进》等。
吴元京回忆,祖父吴湖帆尤爱剪报,因为可以从中获得最新资讯,也开阔眼界。在这次展览的展品中,还能见到吴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精选剪报内容,展出的是新华社电头的“世界之最”栏目内容两则。这也体现了老艺术家个人始终对外部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与关注度,从中汲取创作养分。
举报/反馈

新华社新媒体

4125万获赞 367.7万粉丝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实时发布国内外重大新闻
新华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