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实践团赴铜陵市西联镇犁桥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通过对话访谈、探访水乡田野、了解非遗文化、教授儿童艺术课程、文艺演出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感受乡村发展变化。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为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乡村,弘扬传统文化及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7月23日至27日,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水乡艺行 古韵传情”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铜陵市西联镇犁桥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探索乡村发展,深度对话访谈
为充分了解当地发展情况,实践团一行与犁桥村委会相关村干部围坐一堂,就犁桥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村委会文书介绍道:“犁桥村在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成立了由老党员、老教师等“五老”人员为主体的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深入推进“传育立行”教育工程。通过“一约四会”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引领文明新风。例如投入了10万元创新开展喜庆堂建设,制定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有效降低了村民红白事费用。”
实践团了解到,犁桥村一直积极探索“艺术+”模式,深入挖掘乡村艺术文化资源,推动乡土文化的自我创造、自我服务与自我发展。这一模式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为当地村民就业提供了多种机会。“村里留下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我也是一毕业就坚定地返回了家乡。”一位年轻的村干部说道。村干部们用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话语,为实践团成员描绘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从特色农业的发展到乡村旅游的兴起,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探访水乡田野,探寻振兴之路
实践团走进周边的村落田间开展深入调研,深入了解犁桥村农旅融合发展现状。在走访过程中,队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犁桥村浓厚的艺术气息,了解到近年来,犁桥村通过举办“田原艺术季”等特色农旅活动,将艺术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打造了特色民宿、湖心迷你美术馆、荷塘图书馆等艺术项目,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了乡村知名度和美誉度。
实践团走进村民家中进行访谈,访谈重点围绕就业情况、产业方向、生活状况、居住满意度等方面,队员们在与村民访谈过程中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顺利完成了实践调研任务。
了解非遗文化,倾听传承故事
夜幕降临,实践团成员们聚集在犁桥水镇的方塘广场上,观看了一场视觉盛宴——非遗打铁花表演。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击打声,铁水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绚烂的弧线,瞬间绽放成万朵金花,照亮了水镇的夜空。实践团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老技艺对话,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表演结束后,实践团采访了其中一位打铁花师傅,这位师傅表示自己曾是景区一名普通的员工,直到有一位打铁花师傅离开这里,打铁花表演急缺人员,他便主动担下了非遗传承人的重任,从零开始努力学习打铁花技艺。当实践团问这位师傅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展望时,他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也期待能够和其他传统文化形式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之花盛开,童心共筑成长
7月25日,实践团走进了当地的儿童之家。成员们化身小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写字、绘画,帮他们用线条和色彩勾勒出心中的梦想与希望。随后,成员们又向小朋友们教授了有趣的歌曲和舞蹈表演,并用精彩的黄梅戏表演为孩童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启蒙。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如同初升的太阳,温暖而明亮,这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心灵的交流与成长的陪伴。一堂生动精彩的艺术课结束后,实践团与小朋友们依依不舍地进行了告别。
艺术赋能农旅,水乡艺韵传情
7月26日晚,实践团为当地村民和游客准备了一场别出心裁的文艺演出。此次汇演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歌舞作品和特色艺术节目为主,实践队员们精心编排的戏曲、舞蹈、诗歌朗诵、歌曲等多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生动地展现了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的乡村风貌。实践团希望通过这场演出,让村民及游客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激发他们对乡村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文艺演出最终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和赞誉。村民及游客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真是太好看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艺汇演点亮了水镇的夜空,为村民和游客们带来了一场视听双重享受的文化盛宴。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场心灵与文化的深度交融,是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梦想的激情碰撞。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乡村的发展变化,加深了对乡村振兴重要性的理解和思考,充分发挥了团员青年的聪明才干。活动结束时,同学们纷纷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艺术风采在乡村大舞台上演绎出更辉煌的篇章。(团委)
举报/反馈

寻美东方

147获赞 9粉丝
深耕科创,为美好发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