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征作出了提纲挈领的阐释,围绕发展问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然模式与现实建构展开了谋篇布局的具体规划。八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这些顶层设计与理论创新成果不仅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实践导向的基础上促进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风格特点,从发展视角、发展动力、发展思维三个向度出发,深入审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性发展任务,以期努力建设学科布局优、学术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
在古今中外融通中掌握历史主动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古往今来各式资源共同铸就的成果,其体系内容的共时性自洽与历时性完善均需要从所处环境中汲取各类资源的有益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这三方面的资源,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兼具跨界、跨时、跨主体的参考特质,决定着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所需秉持的思路,即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在内容维度的横纵划分中梳理多元资源的有益参考,在历史维度的线性演进中对焦跨越时代的思想共鸣,在主体维度的交流互鉴中强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共识。
加快推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全方位拓展发展视角,精准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发展方位,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融通与利用。首先,要坚持向内看,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中发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价值。先进理论体系向来不会被单薄的言说与宣讲所架空而陷入停滞,而是会不断在现实实践中完成逻辑自洽与真理性检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质,其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对中国之问、人民之问等实践问题作出建设性理论指导,并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其次,要坚持向外看,不断为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界之问提供思路和办法。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之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党的理论创新前沿,理应拓展世界眼光,把握好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及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彰显其自身的时代价值。再次,要坚持向前看,切中时代之问的核心议题。能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趋势,并始终予以战略性发展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直面的时代课题,也能够彰显科学理论体系的功能性在场。最后,要坚持向后看,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倘若没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国特色”也就无从谈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育着中华文明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得以牢牢扎根的历史与文化资源。要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能够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拥有崭新和完善的“注脚”。
在问题导向引领中坚持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的矛盾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的生命力和真理性要在实打实的难题化解中得到检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彰显主体性、时代性和原创性,必须广泛凝聚以理论创新为核心驱动的发展动力,确保体系内容的实时更新与动态调整。
注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塑造。主体性主要体现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塑造主体所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其所能发挥的能动属性和批判精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人自己的思想前沿阵地,其体系内容的有序扩容和特色培塑要立足于我国实际,开什么花、结什么果理应经由自主修葺,模式效仿、亦步亦趋的做法在主体性塑造的前提要求下并不可取。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批判的思维,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聚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反馈。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问题则是创新的起始点。问题与真理本就是相伴相生的一体两面,实践的展开总是围绕特定的问题,真理又由实践所检验,因而问题是真理的源泉。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有序展开是建立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问题是时代的呼声,是实践主体探索时代前沿并予以总结的真理载体。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将问题作为自身体系内容的核心发展驱动,坚持问题导向,在实际问题的化解过程中突出其时代性与先进性。
强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建构。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突出原创性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强化其自身优势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对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予以精准回应,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面向未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同强国建设、强党建设是同向同行的,要继续围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各项事业的发展实践,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将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作为发展的着力点、着重点,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中彰显原创性,着力提高体系内容的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
在多维领域中构筑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发展向度。当下,必须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的总体性规划,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撑,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持续建强学科体系。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为目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教材编纂、课堂教学、学术研究、成果应用等环节;加快完善哲学、历史学等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促进基础学科健全扎实;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对具有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予以充分重视,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上的全领域覆盖。
立足学术前沿,创新学术体系建设。学术体系的发展决定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要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坚持自主性知识生产和理论创造,以学术创新支撑和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做有思想的学问;要强化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建设,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确保学术研究、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要着力构建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文献中心、高端智库等数字集成平台建设,集聚学术资源优势;要不断完善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以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体制机制为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奠定基础。
加强话语体系建构,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旨在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以精准、生动的学术话语向世界阐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要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话语能力,提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作者:洪向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14日第2955期
举报/反馈

中国社会科学网

59.7万获赞 49.1万粉丝
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