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宁乡回源”百千万突击队调研广宁文化,探寻歌谣之根,记录广宁故事。通过实地走访、访谈、记录,展现广宁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强调广宁歌谣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7月10日至7月25日,“宁乡回源”百千万突击队整装待发:以记录、创新、宣传广宁文化为目的,以广宁传统歌谣文化为重点,寻文化之根,兴广宁之文,开启了在广宁为期半个月的调研之旅。碧波荡漾,重峦叠嶂,撷一片竹叶,漫步在绥江边;取一缕清风,行走于古街旁,我们走近广宁,了解广宁,感受广宁。

透过林间斑驳的日光,半空洒下微雨,鼻尖轻嗅,清风卷挟着竹的清香,混杂着雨后泥土的芬芳,恍惚间,仿佛与苏轼的思绪交织,来到了千年前的那片竹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观竹楼顶俯瞰一望无际的竹海,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的竹林摇曳,无声地诉说着广宁的故事;在罗锅古镇欣赏年代久远的建筑,在岁月的洗刷中,古镇的牌匾朴素地记录着广宁的历史;或是在绥江的渡头远眺山川河流,竹筏顺着流水划过河面,在潺潺的流水声中,撑船的船夫平静地传颂着广宁的传说......

行走于田间地头,拜访当地的村民,老人平静诉地诉说,吟唱着岁月。用相机定格老一辈传唱歌谣的时刻,用文字记录老一辈记忆中的广宁歌谣,将这份时间的厚礼珍藏。在镜头前的长辈们衣着朴素,神情平静,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痕迹,时间在他们心中淡去涟漪,如小河流水般流淌一点点阐述着过去的故事,亦或是用沧桑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咏唱着古老的歌谣。

文化馆里,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将广宁的美景与底蕴呈现在纸面;以竹编为代表的竹乡文化凝聚着广宁老一辈的智慧与心血,朴素地描绘着广宁的历史画卷。我们找到了当地对广宁歌谣颇有研究的学者与歌手,希望在采访中探求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在与老师们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广宁民歌不单单代表的是一种民歌形式,更体现着广宁人为人处世的标准,蕴含着广宁人的智慧;我们体会蕴含于歌谣“一起一落”旋律的美感,感受广宁民谣词曲和谐相衬的魅力;更感受到老师们对家乡文化所怀揣的深爱以及始终坚持保护传承,及发扬创新广宁文化的初心。

红色江美历史博物馆内,一份份厚重的历史文物中,一幕幕重新再现的历史场景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的事迹历历在目。透过历史的镜子,年轻一代得以看清过去,更能远眺未来。来到红色江美,江美乡农民协会协会史迹陈列馆前,“农运先锋”的立碑屹立不倒,明艳的红色衬托着金色的犁,镌刻着无数前辈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光辉历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愈发广阔的“树荫”里,革命的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奋斗的征程永远不会停止。

特色产业基地里,体系成熟的工业生产车间,当地多元的竹林产业链,在科技创新与大数据的加持下焕发生机。竹醋液、竹纤地板、竹粉等各种特色产品琳琅满目,诠释何为一竹多用,何为产业创新。机械化程度高,设施完备的生产车间,成熟的科研中心彰显科技生机。

当地的小学里,我们和小朋友们一同演绎改编的广宁歌谣,千言万语汇聚成一曲《介莲子》,大家围坐在一起,一同演唱,音乐教室内弥漫着轻柔的音乐氛围。窗外透进来的阳光洒下的光影摇曳着,仿佛与清澈的童声一同跳动。旋律简单而悠扬,思绪仿佛随着歌谣中的“龙船”摇摇晃晃,划过一片莲池,孩童的嬉笑声渐渐消失在风中.....

广宁歌谣中,童谣流传较为广泛。其过去是游戏的衬词,口语,即兴的特点使其难以成谱得以流传。在时代发展中无所适从,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淡去,这是广宁民间歌谣的现状。如何打破局限,推陈出新是关键。搜集歌词,新编歌曲,重新演绎是团队的第一步,是记录与宣传民间歌谣的重要一步,更是振兴广宁文化的坚实一步。在寻找当地文化史料的过程中,无论是《广宁民歌集》,还是《竹林采风》,所收集的得以留存的实体资料终归是有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可以知道,在这条道路上仍然有人在努力,为广宁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注入新的养分,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激励人们为守护与发扬广宁文化而努力,让悠扬的歌谣唤醒人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广宁的风不单单穿过竹林,更能到达远方。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清风徐来,卷起思绪:当无论枝叶如何蔓延,也不能忘记树的根本;无论河流如何蜿蜒,也不能忘记水的源头。因此,我们一直都在寻根兴文的路上。

举报/反馈

南方发展网

8976获赞 1.9万粉丝
南方发展网账号。广东文促会主办,聚焦高质量发展门户网站。
广州市玉龙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