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9
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庄子的“逍遥”……谈起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中文名“沈友友”)如数家珍,眼中闪烁着对中国古代大家的崇敬和如见故人一般的亲切。
“我希望做中国文化的‘摆渡人’,让中国文化驶向巴西,航向世界。”他一边向记者展示着自己已经出版的中国文学译作,一边满怀自豪地说。
2005年,沈友友远渡重洋,从巴西来到中国工作生活,并获得了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硕士学位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着学习不断深入,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愈来愈浓,也慢慢地从一名汉语学习者成为一名汉学研究者,并开始着手翻译中国的经典著作。
近期,沈友友从澳门赴天津参加第六届中国葡萄牙语教学国际论坛。会后,他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回顾近20年的研究历程,沈友友坦言,理解中国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并非易事。“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不仅要关注字面意思,更要用葡萄牙语的表达习惯讲述作品中描述的中国社会。”
长期以来,大部分中国文学作品是从英文、法文等语种转译成葡萄牙语的。由于译者缺少对中文原文的准确把握,在用词表达上难以真正实现“信”“达”“雅”,这使得中国文化在巴西的推广和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因此,沈友友力求在翻译过程中坚持“不把文字背后的疑问留给读者”。
2012年,沈友友出版了他的首部中国古代文学译作《论语·葡语解义》。为了让巴西读者了解《论语》阐释的文化精髓,他在翻译中查阅了不同时期的儒学家对《论语》的注解,比如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论语集注》,力求让巴西读者通过母语“体验”不同时代的中国人读《论语》时的情境。
《论语·葡语解义》不仅是首部从古代汉语直接翻译的葡语译作,也是西方语言中唯一全文带注释的《论语》译本。目前,该书在全球销量累计超过20万册。
此后,沈友友还陆续出版了《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葡语通释》《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等译作,以期让更多的巴西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今年年底,沈友友的最新译作《呐喊演绎——一个戏剧化的翻译》将在巴西出版,这是他翻译的首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通过这部作品,他希望能把中国近现代文学引入巴西读者的视野。
“中国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革新’,就像鲁迅的作品里所传达的精神一样。”沈友友说,“中国文学的发展映射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翻译过程中,我需要向巴西读者重点解读文学作品背后的中国社会背景,这也是巴西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正如他的名字“友友”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翻译,沈友友一直担任着中巴两国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他坚信,文学是两国文化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未来三至五年内,他还将出版《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中国哲学史(上)》和《清代学术概论》等书的葡语译本,让更多的中国文化经典“扬帆起航”,驶向南美大陆。
今年是中国和巴西建交50周年。沈友友表示,五十年来,两国文化交流在学术、艺术和教育等领域“百花齐放”,两国人民的友谊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强。
“我非常赞同‘文明互鉴’这一概念。中国和巴西需要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建立共同的人文交流框架,实现真正的文明互信。我相信巴中文化能跨越山海,在‘求同存异’中实现文化共鸣。”他说。
记者:朱艺琳 吴昊 王晖
摄制:栾兴柱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天津分社联合出品
举报/反馈

新华社

1.7亿获赞 1063万粉丝
新华通讯社各线路稿件
新华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