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分散相权,后明宣宗设司礼监,由太监掌握大权,司礼监与内阁对抗,宦官干政加速明朝灭亡。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众所周知,在明朝初朱元璋还沿袭了元朝的制度,但胡惟庸案之后他就清晰的认识到了官吏制度的权力漏洞和弊端,于是他首先就废除了沿袭了千的宰相制度,将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如此,皇帝的权力就得到了集中,同也意味着要处理更多的政务,全国上下,宫廷内外的大事小事都要通过皇帝,因此也就成就了朱元璋“最勤劳”的名声。

朱元璋之后,明成祖朱棣从朱允炆的手里夺权,他可无法效仿朱元璋凡事都亲力亲为,于是就设立了一个内阁,挑选数位大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等于是又恢复了宰相制度,不过将宰相之权分散到了数位内阁大臣,互相制约。

在当,内阁大臣有“拟票”权,通俗的说就是提建议的权利,内阁大臣共同商议处理政务,为皇帝出谋划策,比如针对某件事情提出几项处理方案,最终让皇帝决断。因此,内阁的权利还是受到了皇权的限制,毕竟没有他们没有最终决定权。到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他为了更加轻松的处理政务,自己又建立了一个“小内阁”,即由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后来其权力甚至比真正的内阁还大。历史学家们表示,随着司礼监的出现,其实也标志着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所谓“秉笔太监”,顾名思义就是拿笔的太监,他们充当的角色就是皇帝的手,当内阁大臣拟票之后,按照流程来说直接上传到皇帝审批,但当司礼监出现之后,就会由司礼监的太监先看。此,司礼监就会根据拟票内容,选择性地上呈给皇帝,而其中也夹杂了一些个人的主观,因此当的内阁大臣都极为“巴结”司礼监的太监。

如果太监将拟票的内容报给了皇帝,而皇帝的选择也只有两个,即“同意”或者“不同意”。最后,不管是皇帝选择“同意”,还是“不同意”,都由秉笔太监在拟票上用红笔勾选。除此之外,如果皇帝还需要向大臣传达旨意,他不直接召见大臣,而是让秉笔太监拟写圣旨,因此在秉笔太监的工作量最大,所以秉笔太监的人也是最多的。

在司礼监中,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其实也算是对立的,因为后者的职责就只负责的盖章,即将皇帝的大印盖在秉笔太监批红之后的拟票上,如果没有盖上大印的话,即便拟票批红了也没有实际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掌印太监其实也有自己的私心,毕竟他手握大印,是否给拟票盖大印有也全看他的心情,甚至有还拖延着不盖大印,其目的无法就是想得到点好处。因此,掌印太监常会刁难秉笔太监,同也让内阁大臣对他又爱又恨。总之,司礼监的权力已经危及到了皇权。

在明朝的中后期,内阁和司礼监就已经成为了相互对抗的权力集团,因为司礼监是围绕在皇帝的身边,伺候着皇帝的饮食起居,所以在这场对抗中其实司礼监要占据了“上风”。对于内阁大臣来说,他们的仕途可以说跟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有密切关系,也许就因为秉笔太监的一句话,某个大臣就能飞黄腾达,不过有也能被罢官还乡;还如果掌印太监不盖大印,内阁大臣的拟票也就是一张废纸,即便是有再好的决策最终也都无法实施,或者是拖延几盖大印也会有极大影响。

在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免不了宦官干政的弊端,而这也是最终导致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对明朝来说,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其实是最大的弊端,他们没有发挥最初的好作用,反而在权力的影响之下,逐渐成为了啃食明朝统治根基的“白蚁”,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举报/反馈

海看生活

13.1万获赞 1.4万粉丝
多看多学,给生活加点料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