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长河中,统治阶级的冠冕体系虽深植汉代传统,却悄然绽放出新的形制风貌。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巾帻设计的革新——其后部缓缓抬升,中部趋于平坦,顶部则紧缩成型,这一变革催生了平巾帻,或称小冠的流行风尚。小冠之上,若再添笼巾,便成就了漆纱笼冠的雅致,其以黑漆细纱精工织就,更显尊贵不凡。
考古发现中,1956年南京市的尘封往事被一尊东晋持盾陶俑轻轻揭开(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俑高达52.8厘米,头戴平巾帻,身着交领右衽的窄袖短衣与大口裤,左手紧握盾牌,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的服饰风貌。
转至北魏,宁恕暨妻郑氏墓窟的壁画,则是一幅生动的社会服饰画卷。画中男子头戴笼冠,冠旁簪导闪烁,配以曲领大袖长袍与笏头履,尽显汉文化熏陶下的北魏风貌。侍女们的双鬟髻、大袖襦裙与缙带束腰,亦是这一时期女性装束的精致写照,深刻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深远影响。
同时期,高顶帽作为一种新兴的冠饰,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隋书》与《晋书》中的记载,为我们勾勒出高顶帽的多样形态:有的以白纱制成,简洁高雅;有的则装饰繁复,如带卷荷边、挂下裙,甚至配以纱质高屋与乌纱长耳,尽显时尚与个性。至7世纪,后周更兴起一种突骑帽,其垂裙复带的设计,或源自胡人风帽,进一步丰富了冠帽文化的内涵。
此外,笼冠的演变亦不容忽视,它借鉴了汉代进贤冠的簪笔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簪导装饰。合欢帽、风帽、胡帽、高筒帽、折凤帽等各式冠帽的涌现,不仅展现了中华冠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民族交融的洪流中,绘制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文化交流图景。
2003年,山东临沂洗砚池1号晋墓的发掘,又为我们带来了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青瓷胡人骑狮水柱。这尊胡人形象生动,头戴网纹卷沿高筒帽,帽饰精美,身着异域风情的服饰,骑乘雄狮,气势逼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的又一实物见证。
而在辽宁辑安舞俑冢的壁画中,折凤帽的华丽登场,更是引人瞩目。画中人物头戴折凤帽,插雉羽为饰,穿着曲襟或对襟长袍,其服饰与帽饰的搭配,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的审美追求与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