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来,一部以上海为背景讲述潜伏与牺牲的电影,令几代人热泪盈眶;6年来,一部由上海歌舞团创排的同名舞剧常演不衰,带人们穿越回“黎明前的暗夜”;今年6月,作为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由郑大圣、崔轶导演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映,在以红色为最鲜明底色的上海,从银幕到舞台又到银幕,画出了一道艺术的螺旋,电波依然在这座“光荣之城”上空回荡。
近日,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总制片人、导演崔轶以及两位主要演员——饰演“柳妮娜”的邓韵与饰演“方海生”的方光,受邀参加浦东图书馆“影海书香”影视作品赏析与阅读推广系列活动。从这一经典红色IP出发,活动解码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历史,何以穿越时空照见未来。
“在和总导演郑大圣交流过程中,我们意识到:电影创作的难点是要把舞剧元素保留,又要通过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到信仰之美。”谈及创作感受,崔轶认为,把舞剧元素与电影影像元素相融合,关键在于既要尊重舞台,也要用电影的手段来说故事,这就需要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拆解、重构舞台版本的“电波”,用丰富的电影视听手法,将历史资料、实景拍摄、舞台拍摄融合在一起,让几重空间、几条线相互交叠,焕新故事表达。
无论是“电波”的舞台表演还是的电影演绎,两位来自上海歌舞团的主演起初都“吃尽苦头”。“在刚出演这部舞剧时,我会特别在意肢体呈现,用略显‘浮夸’的表演来弥补简单的动作。通过给表演做加法,来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邓韵表示,她饰演的是反派,起初出现了“脸谱化”演绎的问题,这时,两位舞剧导演韩真、周莉亚提出了“做减法”的指导意见:“导演认为,你对待所饰演人物必须是严肃的,反派也要表现出自己的心路历程。”
“舞台上的表演需要夸张,因为要让观众都能看得清你的脸。舞台上的表演讲究一气呵成,电影表演可以重来,但面对镜头更讲求细微情绪的准确传递。”方光认识到,他在电影中饰演红色先烈时,必须要理解人物、走近人物,即便没有表情和动作,但是内心必须要怀着信仰和激情:“如果心里没有,那么站在镜头前会显得很苍白。”于是,一次次场景重拍成为了常态,方光说,他在电影中的一个桥段最多重拍了28遍:“舞蹈跳了28遍,真的很累!”
为展现电影的魅力,传递真实的力量,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成为对这座“光荣之城”的致敬:“李侠”与“兰芬”穿越时空出现在今日上海,在浦江两岸对视,摩斯密码在大银幕上再次打出“爱”“永恒”时,爱与信仰的力量直抵人心。画面之外,全片出现了唯一一句台词,那是1958年原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演孙道临的原声:“同志们,永别了!”
崔轶透露,6月18日,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公映首日,孙道临女儿孙庆原亲临现场,当她最后听到父亲的原声再现,忍不住落泪:“舞剧电影把舞台跟电影表演融合在一起,向经典致敬,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历史是宏伟的、复杂的,也是很容易被遗忘的,这时,就需要后人不断去解码。”与三名电影主创进行对谈的嘉宾,是央视纪录片《超级装备》《科举》总导演韩晶。在她看来,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原型,无论是1958年的电影、2018年的舞剧,还是2024年的舞剧电影,都完成了一个经典红色IP的接续传承。“我们的历史不能被遗忘,我们的先烈不能被遗忘。”
浦东图书馆副馆长王强介绍,“影海书香”影视赏析与阅读推广活动,是为践行“书香城市”理念、打造有温度的“社会大美育”环境而创建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系列活动。他表示:“《永不消逝的电波》图书、电影、舞剧、舞剧电影并存,形态非常丰富,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赏析和推广,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普及形式。通过这个活动,人们对上海这座英雄城市血脉里的红色基因,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字:曹之光
供图:浦东图书馆
编辑:沈丹 施丰奕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