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学公示2024年拟撤销31个本科专业点,这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本次公示中拟撤销的专业包括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物理学、核物理、生物技术等,涉及多个领域。
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教务处官方网站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并非孤例。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在全国高校中,本科专业布点被撤销的数量逐年增加,比如2019年仅有367个,而到了2022年,共有925个本科专业布点被撤销,2023年撤销的专业布点数进一步增加到1670个。
撤销专业,是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常规举措。2024年,教育部进一步规范了专业撤销工作,要求高校在撤销专业前必须经过校内征求意见、公示,并按程序报教育部备案,特别是对连续5年停止招生且无在校学生的专业原则上应予以撤销。
根据四川大学教务处公示的2024年度专业调整情况,学校拟申报新专业1个,预备案专业5个,撤销专业31个。其中,拟撤销专业涵盖音乐学、表演至应用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除了四川大学以外,就在约一周的时间里,还有3所“双一流”高校公示了2024年专业设置调整的消息。
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院网站信息显示,2024年学校拟撤销汉语国际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
根据天津工业大学教务处官网的信息,2024年拟撤销本科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源与照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
根据宁波大学关于2024年若干专业设置优化调整的公示,2024年拟撤销城乡规划、人文教育、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专业。
图片来源:宁波大学教务处官方网站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我国高校每年都会新增或撤销一批专业,对此舆论通常认为新增的都是热门专业,撤并的均是冷门专业,其实不然。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新增或撤并某一专业,主要要看适不适合本校,本校有无条件把这一专业办好。”熊丙奇说,从今年高校新增和撤并专业的情况看,有的高校新增的专业恰好是其他高校撤并的专业,这也说明不能仅以专业的新增、撤并来判断专业的好坏、优劣。
熊丙奇表示,在新增专业时,如果盲目追求热门、时髦专业,就可能导致出现同类专业设置过多,人才培养供给超过社会需求,很快又被撤并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2012年,教育部提出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2019年,教育部发文强调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专业撤销步伐继续加大。2023年出台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目标,并规定对连续5年未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处理。
2024年,教育部进一步规范了专业撤销工作,要求高校在撤销专业前必须经过校内征求意见、公示,并按程序报教育部备案,特别是对连续5年停止招生且无在校学生的专业原则上应予以撤销。
专业设置与调整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根据历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数据,2018-2022年,5年中共有3030个本科专业布点被撤销,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100所院校撤销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专业,其次是公共事业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此外,近5年本科专业撤销数量逐年增加,从2019年的367个增至2023年的1670个。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2023年高校申请撤销专业点备案数高达1670个,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持续减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有些专业可能并不适合在本科阶段开设,如管理学,对本科生而言可能并不合适。“因为他们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岗位结合能力,很难评估自己是否具备管理能力。在没有相应的管理经验和体验的情况下,学习管理学可能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为高校毕业生举办的招聘活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
针对四川大学2024年拟撤销31个本科专业点一事,有媒体记者致电四川大学招生办,其工作人员表示,拟撤销的31个专业因为招生人数较少,或者其他原因才考虑停招。
据了解,近年来,四川大学还有戏剧影视文学、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因多年未招生而撤销。其中,戏剧影视文学自2013年到2018年,连续6年未招生;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自2010年到2018年,连续9年未招生;服装设计与工程自2013年到2018年,连续6年未招生。
储朝晖表示,过去有的高校部分专业设置可能过于机械和主观,而非基于实际需求或学校资源。例如,一些专业设置多年却未招生,这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去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出台,多地也制定了针对本省份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指导政策,其中“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率)”作为衡量专业是否需要减招、停招直至撤销的重要指标。
例如,四川省首次实行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规定对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两年低于50%的专业点实行黄牌提示,对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3年低于50%的专业点实行红牌提示。
江西省规定,对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专业点,给予黄牌提示,相应扣减高校招生计划;对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专业点,给予红牌警示,责令其停止招生,对于停招不满5年或尚有在校生的专业,高校可在妥善安排拟调整专业在校生培养工作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和撤销备案。
熊丙奇表示,我国已经赋予了高校设置专业的自主权,高校新增专业分别实行备案制或审批制,高校调整的专业如果为专业目录上的专业,只需备案即可。这对高校用好自主权、设置适合本校的专业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存在热门专业“过热”的问题,虽然迎合了考生报考热门专业的需求,却没有考虑怎么保障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
熊丙奇表示,2023年度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调整情况表明,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步伐。这需要发挥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引领作用,也要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结合社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办出本校的专业特色。
“大规模专业撤销是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常规良性举措,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过去一直在进行。”储朝晖表示,但是过于频繁地设立和撤销专业,从教育的传承性来看,不利于高校资源的积累和优势的形成,也会影响学科方向的长期可持续优势和发展。
储朝晖建议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全球有不少主流高校在学生入学时不设置专业,采用规范的选课制与学分制,让学生自行找到感兴趣的方向,这样可以在事实上把就学与就业的选择权留给学生自己,从而大大减少了所学专业与就业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每日经济新闻